中文EN
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学派团队
2025-01-07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33期 作者:刘远舰
分享到:
  ▲侯毅,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海洋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近五年来,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涉及南海历史问题研究、钓鱼岛历史问题研究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重大项目一项,主持并完成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重点课题三项、中央维护海洋权益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交办项目一项。获中国社科院优秀政策信息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多项。
  ▲赵孝龙,理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科技考古学专业,师从王昌燧先生。2016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宋镇豪先生,研究方向为甲骨科技分析,出站后留在古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目前研究领域为科技考古学、甲骨学与先秦史,擅长运用显微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甲骨及甲骨文字进行分析。

  ◇本报记者  刘远舰
  在“史学学派创新”举措实施过程中,中国历史研究院以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为核心,积极推进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中国历史研究院“学者工作室”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三项建设工作。中国历史研究院“学者工作室”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分别面向全国史学领军人才与青年人才,已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为培养一批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积极作为、真抓实干。
  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是针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展开的史学学派建设举措,经过严格审核选拔,现已确定“中国海洋文明”“甲骨科技分析”两个科研创新团队。为深入了解两个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具体情况,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文明”团队负责人侯毅与“甲骨科技分析”团队负责人赵孝龙。
  跨学科联合共同推进学派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推进“史学学派创新”的具体措施之一。请问,目前我们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情况如何?在组建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新优势与新特色?
  侯毅:中国海洋文明科研创新团队总体发展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党组、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的统一部署、统一安排、统一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建设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和国家海洋强国建设重大需求,聚焦中国与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历史、中西海洋文明比较、世界海洋强国崛起历史经验、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维护、全球和区域性海洋治理紧迫和长期的问题,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团队、跨机构(所)综合研究,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建设“数字海洋”平台,将我院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文明研究核心学术机构。
  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针对我院研究人员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目前我院涉海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中国边疆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日本研究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世界历史研究所等研究院所,缺乏协调机制,难以开展重大课题研究),以历史院边疆所中国海洋史研究室研究人员为核心团队,积极吸纳考古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日本研究所、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力量,组成两个研究团队,即世界海洋文明起源与发展史研究团队、海洋强国崛起经验与发展战略研究团队,培育中青年学者成为具有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三力”人才。
  赵孝龙:在院领导关怀与指导下,甲骨科技分析科研创新团队已经完成初步建设,目前拥有7位成员,但是团队建设永远不会止步,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团队建设也将不断优化完善。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甲骨科技分析科研创新团队的优势在于将多项创新科技与甲骨学进行交叉融合,从而推动甲骨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为甲骨学研究开辟新领域和新方法。我们团队是一支多元化的人才队伍,7位成员分别拥有甲骨学、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和出土文献学背景,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对利用科技手段获得的甲骨信息进行综合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具体研究方向上,中国历史研究院赋予了“科研创新团队”极大的自由度,力主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自身优势和积极性。在确定成为“科研创新团队”之后,我们在研究方向上进行了哪些规划和设计?在阶段性目标与成果呈现上有哪些设想?
  赵孝龙: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院领导的信任与支持,赋予某个科研团队如此大的自由度,在院史上尚属首次。在确定成立“科研创新团队”之后,我们首先思考如何用理论,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科研实践,从而保证我们的研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二重证据法等一些传统理论方法依然是宝贵财富。其次,我们对研究方向进行了五年规划,包括主要运用哪几项科学技术、每项科技主要用于采集哪方面数据、每年创新团队需要对哪些数据进行整理研究、最终要取得什么样成果、达到怎样的高度等。在阶段性目标与成果呈现上,我们本着研究、公开、交流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科研规律的前提下,及时将科研成果推向学术界,与同仁共享。这些成果主要围绕对某些甲骨进行重新分析整理,对甲骨潜信息的挖掘以及尝试建设甲骨数字管理系统等方面展开。
  侯毅:在学术研究方面,紧紧围绕创新团队建设目标,聚焦世界海洋文明发展史、世界海洋强国崛起经验及发展战略、全球海洋治理与世界海洋秩序变革三个方向,开展包括法学(国际法)、历史学、经济学、国际政治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发展包括海洋考古学、海洋政治学在内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
  在平台建设方面,研究团队计划依托创新试验点平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的领导下,协调院内外研究力量,通过打造学术交流品牌活动,举办世界海洋文明论坛、中国海洋文化遗产论坛等学术品牌会议,力争将我院打造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文明研究核心学术机构。
  在成果产出方面,主要研究成果类型包括专著、研究丛书、教材和智库报告等。在学术交流方面,除组织和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高校的联系外,还要持续加强与中央外办海权办、外交部、自然资源部等涉海管理部门的合作,建立起比较稳固的合作机制。扩大与地方政府和部队的联系,广泛开展合作。
  彰显史学学派团队建设时代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一个“史学学派”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我们这一支“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成为一个“史学学派”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着力?
  赵孝龙:不同史学学派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解读。作为一个史学学派,首先要有自己的理论视角和根基,其次要有自己的研究重点和方法论路径。
  史学学派的成立通常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其一,系统的史学方法论。拥有一套成体系的、独特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原则。其二,创新性的历史解释。学派提出有别于传统的、全新的对历史现象、事件、发展进程的解释理论或观点体系。其三,核心人物及代表著作。一个学派需要有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核心人物,他们通常是在史学领域有深厚造诣、学术成就卓越的学者。核心人物能够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研究者聚集在其周围,共同推动学派的发展。学派的核心人物或成员有能够代表该学派观点和方法的重要著作。其四,学术传承。学派内部存在一定的学术传承关系,包括师徒传承、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等。年轻学者在前辈的指导和影响下,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学派的理论与方法,使学派得以延续和发展。学派成员对该学派的理论、方法和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认同感,他们以学派为依托,进行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活动。
  “科研创新团队”要发展成一个“史学学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也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出特色成果以及逐渐建立甲骨科技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是我们着重考虑的问题。
  侯毅:学术研究中的学派自古有之,多不胜数。客观地说,“科研创新团队”要发展成为一个学派,存在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近代中华民族存亡危机源自于海上,鸦片战争后,我国一步一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今,我国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建设海洋强国首先要深化对海洋的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认为,中国海洋文明科研创新团队最重要的使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构建中国海洋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海洋史的发展,为构建中国海洋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如果要形成一个学派,毫无疑问,就是马克思主义海洋史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海洋文明”“甲骨科技分析”都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您能否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介绍一下学派建设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未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期望达到怎样的学术影响?
  侯毅: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也是一个海洋地理相对不利国,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存在着很多风险与挑战,加强海洋问题研究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因此,加强对海洋史的研究对我国破解当前海洋权益争端、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党中央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我们必须要肩负起党中央重托,在学术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推进学术发展。
  赵孝龙:首先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甲骨文字研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领域。团队拟利用创新科技对甲骨文字进行系统分析,将有效助力中华文明的探索与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其次要推进甲骨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发展。团队将多项创新科技与传统的甲骨学研究进行交叉融合,在推动甲骨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同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发展。
  最后要讲好中国甲骨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甲骨文字是我国最早的具有严密系统的文字,深藏中华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甲骨文研究作出重要指示。作为甲骨学者,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做好甲骨学研究,更好地让甲骨成为世界了解中华文明的“信使”,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国际影响力,服务国际传播。
  总之,我们团队将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甲骨科技分析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推进全院科研创新提供先期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通过前期的建设实践,“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哪些方面还有提升和改进空间?未来一段时期内,最希望从中国历史研究院获得的直接支持是什么?
  赵孝龙:科研创新团队刚刚组建,谈经验还有些早,先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吧。第一,科研团队需要有明确目标与规划,团队要设定清晰、有挑战性且切实可行的科研目标,制定长期和短期规划。第二,要汇聚不同专业背景、技能和经验的人才。成员间能力要互补,既有科研高手,也有善于沟通协调之人。第三,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可以通过讨论会的模式让成员自由交流想法。同时营造开放包容的沟通氛围,不论资历深浅,好的想法都能被重视。第四,确保有足够的科研资金、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资料。资金支持实验开展和人员培训,好的设备提高研究效率和精度,资料则为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
  接下来,我们团队需要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明晰研究目标,优化成员队伍以及成员的分工,并在深度沟通协作方面加以改善。
  侯毅:中国历史研究院对“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创新试验点负责人负责制。团队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与历史院签订合同,团队主要参与人要明确工作任务、工作时间、研究成果、经费安排。在工作程序方面,能够建立与历史院领导专项联系、专题汇报制度,能够使历史院领导随时了解创新团队工作进度和工作需求。在办公条件方面,提供了专项科研经费、办公室和办公用品。我认为,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支持下,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申报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团队。

责任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