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跨越山海的中希文化交流
2024-12-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褚国飞 杨雪
分享到: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文明交流互鉴不仅加深了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为构建一个和谐共生的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强调尊重每个文明的独特性,并倡导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为国际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在此背景下,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雅典成立,标志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步伐,开启了跨越时空文化交流的新篇章。通过这一平台,中国不仅展示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典文明的窗口,进一步推动了中希乃至东西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展览现场直击:中希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

  当地时间11月28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希腊雅典举办的“东西互鉴 美美与共”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中希文化交流的生动实践。与会嘉宾驻足在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实物和图片前面,翻阅展出的书籍,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以及跨越时空的知识交流。

  在展览现场,本报记者采访了希腊埃卡特里尼·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主席帕诺约蒂斯·拉斯卡瑞德斯,他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拉斯卡瑞德斯表示,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铸就了两大文明的辉煌。埃卡特里尼·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携手开展多种活动。这些活动的核心议题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主旨不谋而合,都聚焦于文明之间的纽带与共鸣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拉斯卡瑞德斯告诉记者,双方的合作框架已初具规模,“我们意识到,增强中希文化交流是基金会必须推进的一项重要议程”。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两大文明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文化交流的期待,它标志着中希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展现了双方在文明互鉴和知识传播方面的共同承诺和努力。

  参与筹办此次展览的相关专家学者,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王岚,也分享了他们对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成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远意义的看法。

  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希文明的对话

  在全球化的波澜壮阔历程中,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显得尤为重要。李新伟表示,本次“东西互鉴 美美与共”展览旨在展示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经典考古遗迹和重要文物,从史前玉器到汉唐器物的中华文明瑰宝,从克里特文明到罗马时期与拜占庭时期,彰显两大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脉络。

  “展览中的文物不仅展现了各自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共性与差异。尽管地理上相隔甚远,但两大文明在文化交流网络中相互交织。”李新伟举例称,良渚古城的玉器与基克拉迪文明的大理石雕像展现了艺术和工艺上的卓越成就,迈锡尼文明的金面具与商晚期三星堆的金面具相似,战国时期的中国钱币与古典时期希腊钱币的对比,这些都引发了观众对文明比较、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的深思。

  文明之间的互动是平等互鉴的交流过程。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在相互借鉴中共同进步,中国吸收了来自欧亚大陆的多种文化因素,包括古希腊的影响;同时,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技术也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通过丝绸之路间接影响了地中海周边文明。

  “我们希望展现的是,中希文明不仅在发展中吸收了外部文化的影响,而且早在4000年前,欧亚大陆就开始形成了一个文化交流网络,有学者称之为‘青铜世界体系’,对两大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随着中华文明走向盛世,愈发表现出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反映了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历史进程。”李新伟说。

  这些关于共性和差异性的研究,对于理解文明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揭示了各文明的共通之处,也启发我们关注其独特性,为全球文明的多元共存与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刻洞见。

  中华文明的全球影响力:传承与创新

  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中国考古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它不仅是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窗口,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重大贡献的平台。刘国祥向记者介绍,博物馆通过其丰富的展品,用考古实物生动呈现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距今1万年左右粟、黍、水稻的人工栽培,到古代陶器、玉器、青铜器等,这些展品不仅清晰勾勒出农业文明在中华大地的起源与发展,更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博物馆还巧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动智慧屏和裸眼3D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使公众能够全方位、无死角地欣赏文物细节,这种沉浸式体验大大提升了文化交流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考古工作也积极走出国门,与洪都拉斯、埃及、乌兹别克斯坦、罗马尼亚等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雅典成立的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更是为增强文明互鉴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些工作不仅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也让我们深刻感知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刘国祥表示。

  “东西互鉴 美美与共”展览也是一次展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成果的重要活动,它不仅展出了300余册古典学相关图书,包括中国古典学典籍和西方古典学及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相关成果,还展出了300余册考古及历史研究相关图书。这些图书既有专业性学术著作,也有普及性读物;既有中国经典古籍,也有现代研究成果;既面向专家学者,开展学术探讨,也面向普通公众,促进文化交流。

  “展览通过展示中国古典文明的研究成果,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中希人文交流,促进了中希文明对话,让希腊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华文明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王岚在谈到这次展览的书籍方面的策划时告诉记者。

  据介绍,考古图书馆作为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大楼的1层和2层,面积超过300平方米,它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更重要的是面向希腊当地公众提供阅览服务。目前,图书馆馆藏书刊近7000册,包括中国古典学典籍、中国古典学研究成果、西方古典学典籍、中外文古典学研究成果、中外文考古报告、工具书、历史理论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图书等,同时也提供数字资源的阅览,如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这些丰富的馆藏为希腊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明的机会。考古图书馆的陈设布置体现了中国特色,营造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大气、优雅的书房氛围,这不仅为希腊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文明互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王岚表示。

  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构建和谐世界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互鉴对于国际文化交流与理解至关重要。李新伟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互鉴理念强调,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各美其美”,即尊重和欣赏彼此的独特性,而不是将其他文明视为“异类”。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通过文明互鉴,可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和谐共处,推动全球文明的共同发展。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所以,在这两大文明的比较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它愿意吸收和改造其他文明中的优点,这种开放和接纳的态度是其与其他封闭文明体系的区别。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意愿,许多文明更倾向于保持自身的传统和独立性。与之相对,中华文明不仅尊重自身传统,还能灵活吸收外来文化并进行创造性转化,这一包容性在全球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新伟说。

  展望未来:中华文明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新篇章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对于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和尊重至关重要。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的成立,以及“东西互鉴 美美与共”展览的举办,展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特别是古希腊文明的深入交流与融合。这些活动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和独特贡献。

  中华文明以其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在全球化时代展现出独特贡献和全球影响力。考古博物馆和考古图书馆展示的文物与文献,让世界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成就。中国的文明观念,特别是其延续性、包容性和创新性,为全球文明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专家表示,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将更加频繁,合作将更加紧密。中华文明将在全球文明交流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平衡的全球文化新秩序。

责任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