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项工程”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56项建设项目。我院经济研究所“156项调研”项目组历时数年,跨越全国十几个省(区、市),以创新的研究方法与多维视角,系统梳理了这一伟大国家工程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启示。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了项目负责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请他分享此次调研的收获与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156项调研”形成了哪些调研成果?有哪些创新性?
赵学军:项目组形成的第一类成果是收集到企业的内部资料。我们已经收集到相关企业的厂史厂志、企业年鉴、厂庆资料、干部职工工作生活回忆、企业工作总结、统计数据等内部资料百余种。第二类成果是撰写了多篇内部报告。第三类成果是撰写研究书稿,已初步完成了关于“156项工程”建设与投产、“156项工程”建设与洛阳城市经济发展等内容的撰写。
与以往研究相比,该研究不仅仅是对企业发展的历史研究,更强调的是在调研中发现问题,从经济史角度研究现实热点问题。同时,该研究不是从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出发研究问题,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紧紧抓住中国工业化、国有企业发展特色,研究中国工业化的特征、中国国有企业的特征,还特别注重发挥智库功能,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这些调研成果的价值何在?
赵学军:首先,我们对近30家具有代表性的“156项工程”企业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内部资料。这些资料为学术界深入探讨“156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数据,有助于缓解学术研究中资料匮乏的难题。
其次,在企业调研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我们发现,许多拥有前沿技术的国有企业是通过一系列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再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创新的循环过程实现技术进步的。这表明,技术创新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自身逐步积累的技术基础之上。这一发现对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再次,在对企业进行调研时,我们注意到许多“156项工程”企业依然是其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这说明这些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平台的角色。这对于理解我国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在调研中,我们掌握了大型国有企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交了相关的调研报告。这些报告对于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效益以及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该研究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何助益?
赵学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提炼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显得苍白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则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该研究重在通过分析“156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贡献及其长期影响,探讨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规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特征,为中国工业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国有企业理论等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案例支持,并力图作出一点理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该研究有何现实意义?
赵学军: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阶段,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打压日益增多,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必须走的道路。这些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主创新模式。该研究总结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经验,可以为推进新型举国创新体制提供借鉴。
国有企业在推进我国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举足轻重。“156项工程”企业是我国当代许多工业技术的源头。当前国有企业正在推进分类改革,深入研究“156项工程”企业,有助于我们把握国有企业的定位,为党和政府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提供政策建议。新时代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不少“156项工程”企业在党建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深入挖掘企业党建的成功模式,能够服务于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