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北京,槐花飘香,蝉鸣渐起,毕业季如约而至。当莘莘学子满怀憧憬迈向人生新征程时,心底也涌动着对恩师的不舍与感恩,对课堂的深切怀念。究竟怎样的课堂能让学生铭记于心?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最能激发学习热情?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以“备受学生喜爱的课堂”为主题,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社科大”),与多位师生展开深入交流,探寻优质课堂的魅力密码。
网络传播理论课备受青睐
记者向社科大科研处了解学校哪位教师的课特别受学生欢迎时,科研处有关负责人不假思索地回复道:“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杜智涛。” 随后,她用10个“有”评价道:“作为教师,杜老师有真学识、有见识、有修养、有底线;对课程有思考、有设计、有实施路径;对学生有热情、有责任、有期待。” 她还提到,杜智涛老师的“网络传播理论”课虽面向本科生开设,却吸引了不少研究生慕名旁听。
在学生眼中,杜智涛是一位兼具才华与情怀的师者。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潘颖表示,杜老师上课时总是身着笔挺的西装,始终保持饱满的授课热情,充满传递知识的仪式感。他特别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记得一次课堂展示时,我因过度紧张表现不佳,原本精心准备的内容也说得支离破碎。杜老师却耐心指出我选题的新颖之处与分析的独到视角。正是他的鼓励,让我重拾信心,也让我明白,挫折从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潘颖说。
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博士生王婷瑜满怀感激地向记者分享到,杜老师治学严谨、待人真诚。在他的课堂上,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学问,更在他的引导下,开始深入思考自我价值、世界观以及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这些思考与学习,让我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个性、坚守善良。
对于这门在学生群体中备受青睐、人气颇高的网络传播课,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杜智涛谦逊回应道:“学校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很多,我这门课谈不上人气高。”尽管他言辞谦逊,但也难掩他对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融合量化方法、对文科生颇具挑战的“硬核”课程的欣慰之情。
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这门课究竟有何独特魅力?答案或许能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找到。“每堂课都像一场‘头脑风暴’,杜老师总能结合最新的行业案例解读理论。课堂讨论热烈时,大家常常沉浸其中,忘记下课时间。”据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学生张甲怡介绍,杜老师的课程兼具国际化与实用性,不仅采用英文讲解很多课堂内容,带领学生研读外文文献,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会指导学生使用Ucinet等科研软件分析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网络舆论形成等现实问题。在讲解强弱关系理论时,他将家乡紧密的人际关系比作‘强关系’,将北京多元的社交网络比作‘弱关系’,生动的类比让晦涩的知识点变得通俗易懂。”张甲怡说。
同级学生张骁扬和余霁元也深有感触。张骁扬说,杜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为我打开了传播学研究的新视角,让我领略到了用数理化的方式来建构和分析传播学问题的可能性和价值所在,而这对于大二之前的我是一个“黑箱”。
余霁元认为,杜老师的课备受同学们青睐,根源在于他的教学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杜老师的课程内容聚焦前沿议题,讲解过程由基础概念逐步深入到Ucinet、R语言等高阶技术,层层递进,并穿插大量生动案例辅助理解。与此同时,课堂互动性强,常通过实时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营造出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为了增加互动,杜智涛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据杜智涛介绍,由于本课程会涉及一些网络分析的算法,如节点的中心性、密度、聚集系数等计算指标,如果直接介绍这些指标会比较枯燥,学生可能学不下去,课堂氛围也会很沉闷。因此,他不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先根据相应问题自己设计测量指标和计算公式。比如“结构洞”的测量指标,他会让学生根据“结构洞”的特性,先自己设计指标和算法,然后再将自己设计的指标与教材中的指标作对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种指标计算公式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量化研究中变量的操作能力。
但是杜智涛也向记者坦言:“其实我并不能保证让每位学生满意,因为这门课程有一定难度。不过,我会定期通过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尽力让学生以更轻松的方式理解这门课,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打破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壁垒
在受访师生眼中,杜智涛老师比较擅长打破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壁垒。教学过程中,他总是将学术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借助丰富多样的案例,把抽象晦涩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内容,让学生真切认识到,理论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解释现实现象、探索客观规律的有力工具。他常对学生强调:“理论研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杜智涛也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教学实践。他说,会将学术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不会觉得这些理论离自己很远。比如在介绍“同质性”这个概念时,他会提到人生的选择与同侪影响,强调与“优秀者同行”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兴趣,他还会举一反三,将“同质性”理论延伸到“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投名状”“刻板印象”“优秀企业内部的推荐机制”等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介绍“幂律”分布时,他会结合正态分布,告诉学生如何理性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等。通过这些案例,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增强理论与日常生活的亲近感。
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孙萍也对杜老师的教学颇为认同。孙萍认为,杜智涛老师始终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不仅认真收集课堂反馈,还经常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打磨课程内容。在生活中,杜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同样细致入微,与大家建立了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
谈及对成功课堂的理解,杜智涛表示,不敢断言自己的课堂一定是成功的。但他认为,一堂成功且受学生喜爱的课,其标准在于“过程轻松,结果厚重”。他进一步解释说,“过程轻松”要求课堂形式生动活泼,对教学设计提出高要求;“结果厚重”则强调课程内容知识量足、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两者是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对于以后的教学设想,杜智涛有着清晰的规划与创新思路。他计划从三方面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吸引力。其一,推动翻转课程建设,通过微课让学生课外自学知识点,课堂上开展深度讨论,拓展内容并创新模式;其二,建立课程题库,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存入教学系统,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测评;其三,实现个人教学身份转变,聚焦“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两类知识——对应扩大学生认知边界与激发潜能,优化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从传统讲授转向问题导向,以学生问题驱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