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数字贸易壁垒的破壁之道
2025-04-11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56期
分享到:
  本报讯  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京举办第28期青年论坛。本期论坛由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主持。该所青年学者郭晓婧就“数字贸易壁垒的破壁之道:全球挑战与协同创新”作专题报告。
  郭晓婧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狭义的数字贸易主要指通过数字网络交付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如软件、电子书、在线音乐等。广义的数字贸易则包括所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贸易活动,涵盖数字平台支持的传统商品贸易和数字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的发展呈现跨境数据流动加速、数字服务贸易比重上升、平台经济崛起等趋势。从机遇来看,数字贸易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市场边界,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同时还推动了创新和技术进步,加速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从挑战来看,主要包括数字贸易壁垒丛生、数字贸易规则碎片化、如何平衡数字贸易自由化与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
  郭晓婧认为,数字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保护本国数字产业、数据安全和隐私等采取的限制数字贸易的政策措施,主要通过国内生产总值、贸易条件、社会福利、数字产业部门产出等方面对主要经济指标产生影响。她主要基于GTAP模型构建九种情景设定进行模拟分析,模型主要包括生产、消费、贸易、政府与投资模块。结论显示:当全球制定统一税率的征税方案(tms)时,会抑制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其贸易条件和社会福利也随之出现恶化。不同年份、不同程度的ams冲击对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福利条件、贸易条件及数字部门产出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印证了“数字鸿沟”的马太效应;加入高水平区域贸易协定,能为中国带来积极的经济效应,对数字部门产出的影响为正。
  郭晓婧提出,在各国采取数字贸易壁垒措施的情况下,我国应积极推动构建数字经济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制定高标准的数字贸易规则,完善数字贸易税收体系。未来,全球应构建包容性数字贸易生态,破壁不是拆除边界,而是架设桥梁。
  所内专家学者、在站博士后及部分所外人员参加了此次论坛,并与郭晓婧就模型输入参数适用性、情景模拟划分重点、机制影响路径、模型结论与政策建议的对应性、模型与现实的适配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范云朋)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