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研究员,王震中充满智慧与风趣的说话风格,常常令初识者感到亲切。已逾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执鞭杏坛、授业解惑。2025年1月,王震中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获“教学名师奖”。作为一名科研探索者与学海领航者,他常说:“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不说教,有情怀:让学生思维
在课堂激荡出璀璨火花
王震中深知,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门艺术。“学生不会对复述教科书感兴趣,教学的关键在于挖掘内容深度,贴近学术前沿,并用生动的方式表达。”谈及教学时,王震中总是充满感慨。他认为,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艺术性地讲出经典段落的精彩之处尤为重要。通过情感与思想结合课堂才能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王震中的课堂上,每一个讲解都充满了思辨和智慧。“讲课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解读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王震中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还应善于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次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实现历史学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培养层次的全面覆盖。为同学们讲授《中国思想通史》课程时,王震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提前精选出最有价值的思想片段,通过深刻解读引导学生进入思想的世界。课堂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既能接触原著的核心思想,又能以个人视角审视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王震中的课堂上,学术性和趣味性并行不悖。“学术研究和课堂教学从来不是割裂的,我希望我的研究能成为课堂的养料。”王震中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找到了一条双向促进的道路。他坚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最新学术动态融入教学,使课堂既富有深度,又充满趣味。他常说:“‘深入’是指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方法,教会他们如何研究问题;‘浅出’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具吸引力。”正是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王震中在学生中广受欢迎。
“我希望我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对枯燥知识的反感。”王震中认为,教学不仅是内容的传递,更是思维的碰撞与启迪。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仅是知识,还有审视世界的新视角。
不慕名,有深度:让学生
在科研探索中绽放独特光芒
在科研领域,王震中以他的严谨和创新为学生树立了典范。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从坚持学术独立到倡导合作研究的思想转变。他分享道:“起初,我认为学生的学术成果应该独立署名,这是学术负责、学术诚信的体现。但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我逐渐意识到,合作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在指导学生科研时,王震中不再仅仅是“简单指导”,而是通过深入讨论与学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通过合作,他不仅帮助学生们深入思考学术问题,也推动他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他常说:“学生必须学会独立思考、独立书写,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学术立场和话语权。”
“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研究,我也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他笑着回忆,“有一位学生在做研究时遇到了瓶颈,我没有直接植入我的观点,而是与他进行多次‘辩论’,在‘辩论’中引导他找到突破口。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署名是为了‘双得’,这种过程不仅让学生成长,也让我重新思考学术问题的多面性。”
作为一名教师,王震中始终坚守“师德为先”的理念。他认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无论是学术讨论,还是日常教学交流,王震中都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姿态与学生沟通。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得到提升,也在人生的道路上收获启迪。
不训诫,有远见:让科教融合
为学生构筑未来桥梁
“论文查重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契机,让学生学会回到原始文献中寻找真相。”王震中在担任历史系主任期间,经常会在历史系首次“师生见面会”和授课时与同学们交流“如何应对论文查重”,这一实用技巧受到很多学生关注,但王震中反复表示,“查重”技巧的初心不仅是防止学术不端,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同时激发学生对原始材料的敬畏感。
他鼓励学生们在撰写论文时,回到原始文献,深入分析和整理,避免断章取义,提升文献的使用价值。他强调,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术规范性,更能促进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如今,王震中仍常常走进图书馆,一页页翻阅古籍,“学术研究的根本,在于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没有扎实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在碎片化的信息中迷失方向。”他还强调:“学术的责任感、创新性至关重要,不能为了发表而发表,研究的每一步都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王震中已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多年。他以科研为基石,以教学为舞台,用学术的深度与教学的温度激励着每一位学生。他曾获“启智润心”优秀教师称号,学生们这样评价他:“王老师的课堂是思想的碰撞场,他不仅教我们知识,更引领我们如何思考。”
对于王震中而言,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成长的过程。他用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学生打开了通向知识与思想的大门,也为教育事业树立了典范。
他的学生们都称他为“思想的点燃者”,因为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去分析、去创新。正如他所说:“教学相长,教育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