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国门故事 推动民心相通
——社科大学子赴云南河口县开展边境传播调研纪实
崔乃文(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李沐芸 王琪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为落实党组关于做好“科教融合”工作要求,今年暑假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作为我院科教融合试点单位,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了多个调研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提出,科教融合就是要打破教育与科研壁垒,通过整合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资源优势,建立“项目共研、课程共建、人才共育”的协同机制,有效提升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8月28日—9月3日,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联合组织的本硕博学生暑期边境国际传播工作坊,就是一次积极践行“科教融合”的创新案例。此次调研由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刘利带队,2位新闻所科研人员和8名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前往云南省红河自治州河口县,针对商贸、文化、边境村建设等展开边境传播调研。
位于中越边境的云南河口县,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今天,这座口岸小城依旧承载着厚重的交流传统,并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焕发出独特活力。参与主持调研项目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景嘉伊表示,今年4月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当前,我国与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也进入了周边格局与世界变局深度联动的新阶段,为国际传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正经历区域国别研究的转向,探索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精准表达。此次工作坊选择云南河口县,正是希望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中心主义、国家顶层和媒介文本视角,走进田野实践,通过鲜活的双边交往景观激发新的学术想象力。
边民互市重塑中越边境商贸模式
南溪河联检大楼内,越南的商人游客捆载而来,口岸行人络绎不绝,处于中越交界的河口拥有天然的边境商贸优势。调研中,“边民互市”模式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工作坊助教、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汤继运从宏观层面入手,将边民互市总结为两种形态,一是行政管理引导下的制度化边民互市,二是以村落为中心,多种需求的自发性边民互市。在冷链物流园内,学生们得知边民会通过“边互通”APP与越南企业对接,互市商品已拓展至榴莲、咖啡豆、木薯干片等六大品类,并大力发展落地加工,推动“一级市场采购+二级市场加工”全链条发展。
此外,学生们围绕用工、消费等不同面向展开调研。在纺织产业园中,通过观察越南工人的工作习惯、生活状态等生动案例,学生们对边境用工状况有了更深的了解。
“幸福村”中的边界与家园
南溪镇坝吉五队的边境线不仅是地图上的国界线,更是中越两国边民交往的生活现场。工作坊深入坝吉幸福村,与联防员、村民面对面交流,聆听了一段段生动真实的边境故事。
边境地区也是民间文化交流的现场。工作坊了解到,中越边民间至今仍保留“认干亲”“拜老根”等习俗,甚至还有越方家长跨国请中国村民做孩子“干爹”的情况,许多交流也因此而产生。调研过程中还有两位越南籍小姑娘在越南一侧向学生们挥手,高喊“你好”。她们在河对岸追随着工作坊的步伐行出数百米,最终与团队挥手告别。中国边疆的民心相通正由无数这样的日常共同书写。
跨境人文交流织就民心相通之网
在边境地区,医院、学校与媒体不仅承担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更成为中越两国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医疗合作、教育交流与媒体共建,河口县正探索出一条“跨境人文交流—国际传播实践”的独特路径。
走进河口县人民医院,醒目的中英越三语标识和活跃在各科室的越南籍医生,彰显着这所医院的“国门”属性。工作坊通过调研得知,该院中医康复、推拿、疼痛治疗等项目尤受青睐,中医文化已成为中越跨境传播的重要符号。正如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生杨文雅竹所言,因文化熟悉度和心理亲近感,中医诊疗对越南患者具有独特吸引力。
如果说医疗合作传递了健康与关怀,那么教育交流则承载着更长远的传播意义。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设有电商、物流、旅游管理等专业,每年吸引数百名越南学生就读。校园中,中越学子同堂共学、同台演出,在“校园文化节”等活动中实现了文化的交融与互鉴。2024级博士生吴思哲在调研中观察到,在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尽管校方未设定强制性的融合措施,但语言学习的现实需求自然催生了跨文化互动,这种自发的交流往往比刻意安排的“结对”活动更具持续性。值得一提的是,中越青年共同组建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口岸、养老院及各类文化活动中,承担翻译和传播任务,既服务基层又深化情谊,并获评云南省一类志愿服务项目。
在医疗与教育之外,媒体合作也为边境国际传播注入了独特动力。工作坊在调研时了解到,河口县融媒体中心与老街省文化传媒中心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每年定期举行会谈并签署双语备忘录,实现资源共享与内容共创。“中越青年说”“河口老街合作共赢”等栏目,已成为两地青年交流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跨国文化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中越跨国春晚、劳动节跨境音乐会、跨国摄影大赛以及马拉松赛事,让边境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现场舞台”。在调研中,工作坊深切体会到作为边境县级融媒体最大化利用自身资源做好国际传播的不易。“虽然河口县级融媒体中心是个小团队,但每一位成员都在努力将日常工作与国际传播叙事相结合,以实际行动搭建起中越之间政府传播与民间交流的坚实桥梁。”社科大新闻传播学院2025级硕士生赵亚菲说。
透过河口县,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边境中国:商贸互市的繁荣、幸福村落的安宁、跨境交流的温度,共同勾勒出国际传播在边疆落地生根的真实图景。刘利表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才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河口县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此次工作坊使社科大学生们亲身感受边境地区生动的国际传播实践,开拓周边传播研究与实践视野,学生们调研后的发言以边境周边传播为主要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各自的研究和观察,展现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气,践行了院党组倡导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工作要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调研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