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展望
2025-10-17 来源:社科院专刊 总第804期 作者:蒋尉
分享到:
  ◇蒋尉(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同时,也为全球高原生态治理分享中国智慧。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完善,60年来,西藏逐步构建了以规划引领、法规约束、机构保障等为支撑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992年《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颁布,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均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重要地位,2009年《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获国务院批准实施,首次将西藏生态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系统推进;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西藏工作“四件大事”当中。2021年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提出“保护西藏生态环境、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
  生态补偿机制得以进一步完善,环境治理与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全区超50%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7地(市)全部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3年,7地(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率提前实现100%目标,西藏成为全国唯一市级全域创建达标的省区。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已建立47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11个),有效保护了高原独特生态系统和藏羚羊、黑颈鹤等濒危物种。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7.14%,通过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等工程,土地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确保了“亚洲水塔”的生态安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显著提升,农村清洁能源覆盖率达80%以上,清洁能源的大力推广减少了传统能源对环境的压力。西藏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治理工程,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6.2%,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通过宣传教育、生态岗位设置,西藏自治区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价值共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雪域高原得到了生动体现。
  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提升
  协同推进
  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致力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逐步构建了生态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文化产业等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2021—2024年累计完成退化草原治理2260万余亩,沙化土地治理24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7.21平方公里,高原的生态系统更趋稳定。西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99%以上,地表水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创新实施高原生态补偿机制,补偿范围覆盖西藏自治区所有县(区),共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年发放补助金超15亿元,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生态岗位提供就业机会,农牧民通过参与环境保护获得收入,实现“保护中发展”,生态惠民成效显著。目前,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已惠及13万余人,居住和卫生条件得以完全改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气质量、水质和居住环境的显著改善,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高原样板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为自治区各族人民的生态环境福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且为构筑我国乃至全球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独特的高原贡献。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南亚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西藏的生态工程和技术创新为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地,维护了全球基因库;高原冰川、冻土保护为全球气候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西藏人民的正确选择,唯有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构建起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才能让雪域高原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展望未来,西藏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与高原生态保护治理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生态惠民、人人参与、共保共享。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持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西藏也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高原样板,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刘颢婧(报纸)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