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古代史研究所)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青年支教帮扶是助力基础教育和乡村发展的工作机制,已持续27年,第27批青年支教帮扶队由来自中央办公厅、中央宣传部等28个部门的28名青年组成,平均年龄32岁,从2024年8月开始,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和北冶乡、张家口市阳原县以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延安市延长县呼家川村等5个支教帮扶点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帮扶工作。
2024年8月,我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第27批青年支教帮扶队呼家川支教帮扶点队长,与新华社的曾瑶(临时党支部书记)、中央台办的王俊杰、共青团中央的王豪、全国妇联的綦郑潇以及外交部的李昱震,共同踏上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呼家川完全小学的支教征程。在这理论与现实的交融点、历史与当下的交汇处,将“埋首典籍”的严谨转化为“躬身实践”的热忱,在“理论学习、党性锻炼、基层实践”三门课的淬炼中,努力为老区的孩子们点亮梦想。
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呼家川完全小学的支教点建立已有7年。该校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呼家川村,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学校现有52名学生,13名教职工。学生大多是周边村庄的留守儿童,不少来自低保家庭、单亲家庭,甚至还有残疾儿童,教育帮扶需求极为迫切。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支教帮扶队到来后,经过7年的努力与传承,补充了学校主科教师不足的情况,提升了教学质量,丰富了师生课余生活,并以学生为中心拓展帮扶。呼家川支教帮扶点的6名成员还挂职6所乡村小学的副校长,同时将优质资源引入延长县初中和高中,将支教帮扶的爱心辐射整个县域。
一年来,支教帮扶队在此前支教帮扶经验的基础上,扎根革命圣地,牢记殷切嘱托,以坚定党性为灵魂,以扎实教学为根基,以暖心帮扶为桥梁,在黄土地上努力书写青春答卷:6名成员承担语、数、外主课及体育、计算机等副课共3700课时,开设安塞腰鼓、舞蹈、读写等社团,实现学生家访全覆盖;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帮扶资金15万余元,帮扶物资折合50万余元,创新建立的“成长工坊系列”讲座、“爱心积分超市”长效机制,不仅让全校学生受益,还将温暖传递到了社区。运营的抖音号本年度累计发布视频70余条,播放量近20万次,吸引了社会各界对呼家川完全小学的关注。多项工作被《中国青年报》、陕西网、延安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今天,我结合这段跨越“书斋”与“田野”的独特经历,以“淬炼、桥梁、传承”为纲,谈谈我的支教体悟。
基层是最好的淬火炉:
从历史纵深到人民情怀的沉浸课堂
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习惯于在时间的纵深处寻找答案。呼家川这片被红色基因浸润的土地,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红色足迹中深化理论认知。支教队成立临时党支部,依托延安445处革命旧址这一“活的史书”,开展了12次专题学习。在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打下的第一口沼气池旁,“实干兴邦”不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黄土高原上镌刻的奋斗密码;在王家坪革命旧址重温“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党的创新理论由书本铅字化作了脚下沾满泥土的脚印。这让我深刻领悟到,唯有俯身贴地,才能感受“人民至上”的温度;唯有躬身实践,才能真正读懂“人民至上”千钧分量——这分量,堪比史书上任何一个王朝兴衰的启示。
在困境帮扶中锤炼党性修养。历史研究讲究“求真”,基层实践更需“务实”。我们采用“一看二问三记四帮”的工作方法,实现了家访100%全覆盖,精准识别出家庭结构不完整、学业辅导缺位、卫生习惯较差、经济结构单一等问题,针对性建立动态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当家访发现一名四年级学生因脊柱损伤无法行走,61岁的外婆每天背她上学的情况后,我们连夜对接资源送去定制轮椅和康复器材。当寒冬里看到寄宿女生因虱子感染低头躲闪时,我们自费购买洗护用品,并手把手教会她们洗头晾衣。这些经历让我彻悟:史书上的“黎庶之苦”,正是由这些具体而微的困境构成;而党性的真谛,在于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干部的“大事”:党性不是口号,是轮椅滚过山路的颠簸,是孩子洗净头发后绽放的笑脸。这份在泥土中淬炼出的信念,远胜于书斋里的千言万语。
支教是连接古今的桥梁:
让历史的智慧照亮乡村的未来
我的专业是研究过去,而支教让我参与到塑造未来的事业中。呼家川让我看到另一部“活的史书”——中国乡村的当下。我们支教队尝试架起一座桥梁,让历史的智慧服务于乡村的当下。
用历史视角激活红色基因。发挥专业所长,我们联合山东沂蒙老区开展“红色心连心”云端德育课,两地学生共讲延安纺车里的自力更生与沂蒙小推车上的鱼水情深,让跨越山河的精神共振在云端激荡。在安塞腰鼓社团排练时,孩子们用非遗鼓点敲响《黄土飞扬》,让沉睡的文物在舞台上“活”了起来。读写社团的学生在作文里写道:“老师让我知道,黄土高坡的每道沟壑都是历史的年轮。”这印证了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时间容器”的独特价值,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贴切注释。我们完成万余字《城乡融合发展体制下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调研报告》,系统总结了延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与优势,揭示了其面临的城乡资源分配不均、产业协同不足、政策机制瓶颈等核心问题,提出了以体制机制创新、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融合升级为核心的解决方案。
以成长工坊播种职业梦想。在“成长工坊”系列活动中,队员们的跨界思维迸发火花:邀请跆拳道世界冠军郭耘菲讲述“拼搏无界”的体育精神,联动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开展安全教育,携手参与新冠疫情的孤勇者“大白”传授急救技能。更令人振奋的是,支教队通过AI生成孩子们梦想的职业影像,当五年级学生看到自己“航天员梦想”跃然屏上时,他不可置信地揉揉眼,瞪大的眼睛定格在屏幕上。这一刻,千年前《枕中记》“黄粱一梦”的虚幻,被科技点亮为可视化的希望——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在此刻完成。
以创新机制回应基层急需。面对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老问题”,我们引入江苏名师开展“数字大挑战”思维训练。还新开设了话剧、科学游戏、足球、板羽球等社团,其中读写社团习作《我的支教老师》刊载于《中国青年作家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设立“七彩拉话角”和“七彩信箱”,面向全校同学采取预约、限时的方式在上下午大课间、晚自习前后等时间进行“拉话”谈心,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成功化解网游充值纠纷,为家长追回6000元损失。更具突破性的是创建“爱心积分超市”,将文明习惯转化为可兑换的文具。这一源于基层智慧的创新,不仅在校内形成正向激励,更辐射到校外:2024年冬天,七里村一家庭突发火灾,我们立即用积分库存的棉衣棉被筑起“温暖防线”。四个月内,我们深入调研,帮助困境学生家庭销售苹果约11吨,销售额16万元,让滞销的“红果实”变成了增收的“金果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解决乡村的现实困境,需要像研究历史课题一样精准把脉、务实创新。
传承思考:
让支教成果扎根黄土地
300多个日夜的淬炼,让我们对“修好三门课”、服务老区发展有了更深思考。
推动“帮扶成果制度化”,打破帮扶时空壁垒。当前,我们打造的“爱心积分超市”已覆盖全校学生,设立的“支教奖助学金”也已覆盖挂职的六所乡村小学,不仅切实惠及了广大乡村学子,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制度性帮扶模式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可持续价值。基于此成果与认识,我们建议,一方面要深化育人内涵:将“爱心积分超市”的激励导向,从校内文明习惯自然延伸到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邻里互助、村庄事务等日常实践,引导他们在劳动里涵养乡土情怀,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需强化家校社协同,建立跨批次帮扶档案,确保苹果助农、轮椅捐赠等项目可持续运转,让积分系统、奖助帮扶成为持续激励乡村振兴“后备军”的火种。
打造“数字+红色”教育新范式。根据支教队《城乡融合发展体制下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调研报告》,延安有445处革命旧址,但乡村学校仍难共享资源。建议联合高校开发“VR红色研学库”,让梁家河、南泥湾“走进”全国课堂;推广“云课堂双师制”,使山区孩子同步聆听北京名师讲解——当我们用AR技术在教室“复原”延安文艺座谈会场景时,孩子们眼里的光告诉我们:技术能点燃革命老区的希望。
在呼家川的300多个日夜,我们曾脚踏雨后塌方的黄土坡家访,也接过老乡硬塞的烫手包子;见过凌晨备课的星光,更珍藏了孩子用积分兑换第一支铅笔时的雀跃。这段岁月让我笃信:沾过窑洞的煤灰,才懂得“人民”二字的分量;接过老乡的瓷碗,才能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作为“第一方阵”青年,我将继续以赶考之心修好基层课,让青春汗水浇灌革命老区的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