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热在“中伏” 静以避暑
2025-07-29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6期 作者:意娜
分享到:

  意娜(民族文学研究所)

  
  2025年中伏自7月30日始,至8月8日止,共10天。“中伏”在中国传统历法中属于一种“杂节气”或“时令时段”。它既非二十四节气之一,亦非传统节日,而是结合节气(夏至、立秋)与干支纪日法,对一年中最炎热时段所作的精细划分,是“三伏天”的核心组成部分。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说法,足见其炎热程度。“三伏天”的计算体系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其核心为一套基于“庚日”的推算方法。在干支系统中,“庚”属金,而夏季属火,依据“五行相克”中“火克金”之理,古人认为“庚日”是金气被火气所逼而潜藏之日,遂以“伏”名之,意为“潜伏”“屈服”。此外,“伏”亦有“静以避暑”之意,体现出古人顺应天时、调节作息的智慧。这一经验在现代气象学中亦得以印证:中伏期间正值北半球陆地热量积蓄的峰值,气温高、湿度大,常见“桑拿天”般的闷热天气,即“上蒸下煮”的气候特征。具体而言,“三伏”的划分以夏至为起点,自夏至日起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10天),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中伏的长短取决于夏至与立秋之间“庚日”的数量:若有四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若有五个,则中伏延长至20天,俗称“双中伏”。立秋后的首个庚日则为末伏(10天)。此种以节气为基准、干支为节律的算法,将天文周期与气候变化巧妙融合,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因时制宜”的生活理念。面对酷热的“暑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出一整套顺时养生的实践。其中,“冬病夏治”最具代表性。中医认为,中伏时节阳气最盛,适宜通过“三伏贴”等外治法调理体质,有助于缓解冬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风湿痹痛。饮食方面,民间讲究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绿豆汤、苦瓜、莲子等成为应季佳品,“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节令食俗亦在调养中体现生活节奏。这些做法虽源于经验,却与现代医学提倡的清淡饮食、补充水分、注意休息以防中暑的原则不谋而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日益频发,“中伏”的炎热也愈加剧烈。作为传统时令,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更关乎当下公共健康的现实关切。将古人的节气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或许正是我们应对高温挑战、实现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重要启示。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