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新大众文艺呼唤新的批评标准
2025-07-22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4期 作者:王雨童
分享到:
  ◇王雨童(文学研究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一种被称为“新大众文艺”的文化现象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以网络文学、短视频、互动游戏、弹幕文化、社交媒体创作等为载体,以数字性、互动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灵活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为特征。扬帆出海的网络文学及改编影视剧、单集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AI绘制的头像……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文艺的诸多经典模式,通过大数据算法和普遍的用户参与,构建了全新的文化消费图景。
  面对文艺形态的更新迭代,传统的文艺批评标准却显得滞后甚至失灵。经典文艺批评注重思想深度、艺术技巧和社会意义,研究文本、作者、读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而新大众文艺本身却以算法取消技艺、以多媒体代替文本、以递归式创作模糊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界限。这种评判标准的错位,使得专业批评在新文艺现象面前频频失语。
  新大众文艺的新形态,呼唤文艺批评在三个方面做出转变:从静态文本分析转向动态传播研究,关注作品在平台时代的整体演化过程;从单一审美评判转向多维价值评估,既要坚持审美标准,也要将产业价值、社会价值、传播价值纳入考量;从专家独白转向对话批评,将专业分析与大众反馈和业界创作有机结合。只有建立开放、包容的新批评标准,才能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文艺的发展脉搏。

责任编辑:班晓悦(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