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技术向善 资本向实 教育向新
2025-07-22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84期 作者:李门科
分享到:
  ◇李门科(社科大经济学院)
  为期三天的宁波调研,深入企业一线,对话创新主体,使我得以近距离观察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并对技术伦理、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等关键议题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数字技术赋能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技术本身并无价值导向,其社会效应的关键在于应用方向。我们常聚焦于数字技术对岗位的替代效应,但在对宁波翼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翼新科技”)的调研中,我看到了技术提升就业质量的另一维度。例如,工业无人机应用于电网检修,让工人告别烈日高空作业,转而在安全环境中远程操控;农业领域,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的普及,则使农民摆脱了背负沉重药箱、冒着健康风险在酷暑中劳作的困境。因此,引导数字技术更多服务于改善劳动条件、提升工作尊严,而非单纯追求降本增效下的岗位削减,应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扬企业家精神驱动技术创新。在翼新科技的调研中,董事长吴昌永的创业历程引人深思。他创立的第一家企业——宁波立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新科技”)主营高低压开关柜。难能可贵的是,他几乎将立新科技的全部利润持续投入新创立的翼新科技,全力攻坚无人机技术研发。这种魄力与远见,展现了超越短期利润考量的企业家精神。发展新质生产力,急需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敢闯敢干的企业家。同时,社会也需要为其构建更优的创新生态,要在科学研究领域为他们设计应用场景,创造商业需求,优化营商环境。
  重塑人格与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教育体系的适应性改革迫在眉睫。未来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远大理想的培育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激发内在动力、锤炼意志品质。与此同时,职业教育体系亟须加速转型升级,紧密对接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型技能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为产业发展输送真正“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宁波之行,既是一个观察窗口,更是一次思想启迪。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需要技术应用的“向善”伦理、资本投入的“向实”导向与教育改革的“向新”路径三者协同发力。其核心始终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逻辑:尊重劳动者的尊严,激发企业家的潜能,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基石,更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