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百企调研把脉“中国制造”
2024-12-10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2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译心
分享到:

百企调研把脉“中国制造”

——“生产成本变动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调研纪实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作为经营主体中的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在我国全部经营主体中的数量占比高达99%以上。小微企业发展不仅对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大变局下维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生产成本变动对其发展的影响,探索有效的降本增效策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开展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国情调研项目——“生产成本变动对小微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从2022年7月项目启动以来,项目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江西、安徽、福建10省市的18个城市,深入100余家企业进行访谈,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为项目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从中国石化、中国联通、华润集团、中国移动等中央企业,到海信集团、通威集团、中芯国际、阿里巴巴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了解调研情况时记者发现,这些显然不属于小微企业名录的大型企业均列在此次调研的名单中,因此不由得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此次调研是以小微企业作为主体,为什么调研中却有如此多的“巨无霸”企业?
  对此,项目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先军表示,这正是此次调研的一大创新之处,也是该项调研区别于以往小微企业调研的特色。“我们此次调研在选取样本时非常注重创新,不仅重视从不同行业和区域随机挑选个体小微企业,还特别关注那些关键产业链中的小微企业。从产业链视角审视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并探讨这些小微企业在重要产业链中面临的成本挑战及其发展路径。”
  大型企业的发展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大企业通过需求牵引、创新支持、资本供给等,为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机会、注入动力、提供要素,共同构筑起充满活力的经济生态系统。
  2024年7月在广州调研时,调研组注意到,南方电网公司下属的电力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组建了央企首个电力新能源产业专利池,这一创新举措旨在推进中央企业产业链协作和中央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融合,推动产业技术共享与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该专利池加盟成员共有33家主体单位,涵盖数字电网技术装备、新型储能、无线传能等战新产业技术领域共计251项专利。
  这一模式允许中小企业先行使用这些专利、待产生效益后再支付费用,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创新门槛和风险,促进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调研组认为,这种“先使用后付费”的模式对于减轻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与调研组近年来关注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命题高度契合。
  在调研结束时,恰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发布,其中提到“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这进一步印证了基层创新实践与国家政策的契合,体现了国家对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这一政策的提出,对于降低小微企业的创新成本、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是调研组在基层创新方面感受到的深刻变化之一。
  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组感受到,与大企业高度制度化、专业化、层级化、国际化等现代化治理和经营管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微企业的规模劣势使小微企业个体表现出突出的多元性和个性化特征,这也导致小微企业的内部治理和经营管理表现出“非正规化”特征。这是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合作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但也是小微企业独特竞争优势的来源。大企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和小微企业的灵活性优势,保证了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合作既能补齐各自短板,又能协同共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了解发现,实际上,此次调研并非独立进行,而是与其他调研项目穿插并行,其中主要是和工经所与国家部委合作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这一长期跟踪调研共同推进。整体看来,这是一种相当“经济”,也相当高效的调研方式,通过这种归类相似课题、多线并行的调研安排,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也能够有效扩展研究层面,使得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多元、立体,更好协同推进各个调研项目,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
  共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问题愈发受到重视。该调研项目基于现实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问题,以提高调研效率。调研不仅关注大企业在关系国家产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作用,也着重于中小微企业如何在整个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调研组走访了中国商飞、中船邮轮、江南造船厂、中芯国际、上海自贸区等关键企业和单位,了解相关行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经验,并与相关产业链的中小微企业进行座谈,了解其发展情况。以对中国商飞的调研为例,调研组深切体会到了产业链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中小企业带动腾飞的巨大作用以及对产业链安全的保障作用。
  大飞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璀璨明珠,集中展现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工业水准以及综合国力。随着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在中国商飞的商业运营和规模化生产,它将促进整个航空制造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大飞机产业链主要涵盖机体制造、动力系统、机载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等多个环节。其中,机载设备因其较高的利润率,正吸引众多高科技企业纷纷加入这一竞争激烈的领域。至于零部件,它包括了锻造件、标准件、电子元件等,众多国内企业包括一些民营企业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些企业在为C919提供配套服务的同时,不仅赢得了订单,还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国产大飞机有望为整个产业链企业带来万亿元量级的市场规模。
  金融科技对于解决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调研组通过走访了解到,阿里巴巴利用旗下的电商平台和支付平台,以数字技术发展供应链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低成本的短期流动资金支持。这项服务利用线上平台的交易数据和支付平台的金融数据,为大量商户及个体户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电子商务平台上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尤其是对于季节性的流动资金需求意义突出。长期跟踪研究显示,阿里巴巴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整合交易和金融数据,阿里巴巴能够更精准地评估商户的信用状况和融资需求,从而提供更灵活、更快捷的金融服务。这不仅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也促进了整个电子商务生态的健康发展。
  
  以理论创新系统审视成本结构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此次调研除了多家龙头企业之外,更多关注的还是小微企业的生产成本。面对浩如烟海的企业成本数据,如何进行分类测度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首次创新性地提出了小微企业的规模劣势和经营管理非正规化特征,将其视为小微企业成本特殊性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可测度原则,将小微企业成本分为4大类和11小类,为系统审视小微企业成本构建了有效的理论框架。
  调研中,团队深入企业实地走访,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深入企业生产车间、办公场所,与企业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一线员工等展开面对面交流,全面了解企业成本结构和变动趋势。为了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团队在收集数据时,会详细询问各个环节的成本情况,并仔细查阅企业的财务报表、生产记录等相关资料。
  对于数据的准确性,李先军较为自信。他说,“比如我们在对江西一家制造业小微企业调研时,团队成员主动认真查阅其近三年的原材料采购清单,对比价格波动,分析成本变化趋势,确保数字的准确性,这让他们企业都非常感动”。
  访谈过程中,课题组在场景选择上通过将正式座谈与非正式场合走访相结合,提升了采访的可信度。在正式座谈中,他们与企业管理层深入交流企业战略规划、面临的主要困难、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等信息;在非正式场合,如用餐、休息时间,他们则与企业员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交谈,获知企业的更多日常运营细节,也在此过程中印证正式座谈信息的准确性,甚至在其中获得一些“意外之喜”。
  调研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海军告诉记者:“我们在安徽调研时,就有一位企业主在座谈会后用餐时,同我们在闲聊间分享了企业成本核算的小窍门,这类信息可信度高且细节丰富,对我们的调研非常有帮助。”
  调研组采用的迂回式访谈方式也成效显著,他们通过巧妙提问和营造轻松氛围,引导企业主透露真实想法。吴海军提到:“比如在询问企业经营问题时,我们会从侧面了解企业运营情况,这使得企业主更愿意分享面临的挑战,为我们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与此同时,课题组注重倾听,将心比心,尊重企业意见和建议,这也大大提高了企业参与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题组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差异,在调研范围上广泛覆盖。调研组成员、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讲师范一迪告诉记者,在东部地区,他们调研了上海、深圳等地的高新技术小微企业,深入了解其在研发投入、人才竞争方面的情况。在中西部地区,深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小微企业,关注其转型升级、市场拓展方面的需求。这种广泛的覆盖范围确保了研究结果能代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的整体情况,具有较高可信度和广泛适用性。
  在合作方面,课题组与工信部中小企业促进中心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课题组借助服务机构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深入了解中小企业政策执行情况和服务需求;服务机构则通过参与调研,为政策制定和服务优化提供实践依据。比如,服务机构为课题组提供企业名单和相关背景信息,帮助课题组更好选择调研对象;课题组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企业需求及时反馈给服务机构,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课题组还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调研和研讨,为调研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持续关注小微企业发展
  
  这次调研不仅是数字的摸排,更是故事的挖掘。在学术之外,调研组的故事讲述的是小微企业在经济大潮中如何乘风破浪、如何在成本压力下寻找生存和发展之道。
  调研期间,调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与小微企业主及员工深度交流,切实感受到他们应对成本压力时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与坚韧毅力,这些品质如点点星光,为小微企业照亮前行道路,也给调研人员带来诸多触动。
  回忆起在晋江的调研,李先军仍记忆犹新。他表示,当前有众多企业面对成本上升积极探索创新。晋江的民营企业极为活跃,恒安纸业便是其中典范,他们从小微企业起步发展至今已成为业内国际领先企业,但企业经营者始终秉持老一辈的经营智慧。在交易中,他们深知管理不确定性的关键,预留资金余量应对突发状况。“这些企业让我明白,小微企业只有坚守理念、勇于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足、才能从小微企业走向世界一流企业。‘晋江经验’是小微企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其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潜力无限。”这些企业的成功为同行树立了榜样,激励更多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走访不同地区小微企业后,调研人员也更清晰认识到各地企业面临的成本差异与发展困境。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不同,导致小微企业成本压力与挑战各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活跃,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资源方面优势明显,但城市化进程也使得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剧增。如在上海、深圳等地,高昂房价租金使企业用地成本大增,吸引留住人才成本也高,企业利润空间受挤压。为维持运营,企业需努力优化成本结构,如提高办公空间利用率、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效率等。而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一定成本优势,但在融资、技术和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融资渠道窄制约了企业扩大生产与技术引进,技术落后又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人才的缺乏则会影响创新与竞争力的提升。还有西部部分小微企业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物流成本高,如一些山区农业小微企业,农产品运输损耗大、时间长,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
  调研人员深切体会到调研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每次交流、每份数据都让他们更明晰企业需求,增强服务责任感。调研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关靖琪告诉记者,当听到企业主对成本压力的无奈,如“成本不断涨,我们努力节约还是吃力”,感受到员工对企业前景的担忧。这让他们意识到调研工作的重大意义。李先军说,我们深知,这次调研不仅是调研,更是为企业探寻出路、保障生计。未来还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关注小微企业发展,助力其健康成长。
  调研活动为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运营状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对于揭示小微企业在创新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潜在机遇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政策环境对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例如,一些地区利用数据智能工具,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前瞻性和延长式服务,不仅降低了小微企业的政策成本,更降低了整体交易成本。相反,一些地区缺乏服务意识或者政策执行不力,可能降低小微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因此,调研团队认为,政府应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尤其是进一步提升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优的营商环境,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目前,课题组已向相关部门呈交了一系列内部研究报告并发表多篇核心论文。当下,他们正积极致力于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快对策信息的上报速度,期望能进一步扩大调研成果的影响力。接下来,他们即将进入综合研究报告的完善阶段,并且会依据实际调研情况,持续深化对小微企业的调研,确保调研成果更具深度和广度。

责任编辑:刘远舰(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