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历史理论所课题组赴甘肃敦煌调研
2024-11-29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22期 作者:赵鉴鸿
分享到:

  本报讯  11月16—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承发展调研”课题组赴甘肃敦煌开展学术调研。此次调研由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曾军带队,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要调研甘肃敦煌及周边的丝路文化遗产。

  课题组首先调研了敦煌悬泉置遗址。悬泉置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沿用400余年,是丝绸之路河西地区沟通西域的核心驿置遗址和交通枢纽,出土的大量简牍文书、驿置遗址以及发掘的丝绸、纸张、铁器等文物,均显示其在丝路上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使者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置身于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冲积台地上,领略悬泉置坞堡、角墩、墩院、马厩和生活区遗迹,课题组成员切身体会到悬泉置地势险要、地理区位优越和当年丝绸之路发展的盛况。
  锁阳城,为瓜州故城,是河西地区沟通西域的重要古城。锁阳城遗址留有主城、瓮城、马面、关厢和角墩等完整设施,以及成体系的灌溉系统。课题组一行就锁阳城反映的丝绸之路发展历程及考古发掘、保护、修缮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与锁阳城遗址保护所的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
  玉门关、阳关和汉长城,共同构成汉代丝绸之路途经西域的门户,为保障丝路畅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题组着重考察了汉代边塞的地理地势、河道、仓储、烽燧、塞垣、关防等,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边防体系在保障丝路安全畅通、维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沟通中西文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课题组一行还来到历史理论研究所设在敦煌的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敦煌市博物馆调研,参观了“华戎交会的都市:敦煌历史与丝绸之路”文物陈列展,通过一件件珍贵的馆藏文物,充分了解了丝绸之路与敦煌的悠久历史文化。
  实地调研结束后,课题组一行在敦煌市博物馆召开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同敦煌市博物馆、悬泉置遗址保护所、玉门关遗址保护所、阳关博物馆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围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现状、经验做法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座谈交流,共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共同探讨敦煌文化传承发展大计。
  
  (赵鉴鸿)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