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申报10周年之际,7月11—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国情调研课题组赴河南洛阳、郑州开展以“中原丝路文化传承与遗产保护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调研。
在行前动员会上,课题负责人,历史理论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杨艳秋表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注重调研实效,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真正发掘中原丝路文化价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纪委书记、副所长曾军反复叮嘱要牢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研纪律,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四风”,展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者的良好风貌。
在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的带领下,调研组首先来到洛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河南段的四处遗产点中的三处——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均位于洛阳,课题组一行对这三处文化遗产进行了实地考察。新安汉函谷关始建于公元前114年,是洛阳作为东汉都城时丝路商贸的必经关隘。课题组认真考察关楼、关墙、阙台、古道遗址、建筑基址、长墙遗址等遗迹,感悟当地南北两山相望、两河交汇的整体格局,体悟这一重要关隘在丝绸之路上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作用。汉魏洛阳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是东汉至北魏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课题组一行通过考察城市轴线、单一宫制、里坊制等城市形制和格局特征,深感洛阳古城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底蕴,深感洛阳在推动国内外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互鉴中的历史价值。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位于洛阳城市轴线的最南端,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代表性遗存,特别是门址南侧发现的骆驼蹄印,是丝绸之路繁盛商贸活动的独特物证,印证了西域与中原的密切往来和各族人民汇聚洛阳的交往交流交融史。课题组一行与当地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学者等,就丝路相关遗产的发掘历史、保护修缮、文保政策、周边环境整治、文旅资源开发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与讨论。
在郑州丝路文化博物馆,课题组详细考察了该馆收藏的陶器、瓷器、铜器、丝绸等10余类丝路文物的征集途径、展陈理念、对外交流等情况,并与该馆负责人就博物馆创办经过、展陈思路、技术保障、文创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就如何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如何充实展陈内容、提升展品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如何在新时代做好中原丝路文化的传承发展等内容交换了意见。
调研期间,课题组一行围绕调研主题与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研究院等部门有关同志进行座谈。在洛阳举行的座谈会上,课题组成员就进一步为丝路遗址“引流”、加强丝路文化遗产整体开发和系统阐释、协调遗址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利用丝路遗址讲好讲活中原丝路故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郑州举行的座谈会上,课题组成员围绕加强文化遗产系统开发和宣传推介、建设郑汴洛文旅发展共同体、开展丝路文化专题展陈、扩大丝路沿线地区文物保护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以及推动黄河文化与中原丝路文化整体阐释、加强中原丝路文化遗产专题研究、推动文物数字化等问题,同与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
课题组表示,将认真梳理此次调研的成果,及时撰写调研报告,总结调研成功经验,抓紧制定和落实丝绸之路中国段其他遗产点的调研方案,积极推进国情调研进度,努力推出高质量的国情调研成果。
(宋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