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寻绿玛雅:一场生命之力的考古
2025-11-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2期 作者:李新伟(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
分享到:

  李新伟(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

  翻看李默然和钟华的这部内容丰富的中美洲考古纪略,思绪一下闪回科潘项目开始的日子。
  我第一次走进玛雅世界,是在2014年盛夏。经过近3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飞机的舷窗下终于露出了洪都拉斯茂密的热带丛林。房屋密集处是经济中心圣佩德罗苏拉,距离科潘不到200公里,但山路崎岖,要开车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一路上,最强烈的感觉是浓淡深浅不一的满眼绿色,在层峦叠嶂中蓬勃肆意地倾泻。后来我才了解,在中美地区各文明中,绿色都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最重要的食物玉米,它的枝叶是绿色的;碧绿的翡翠被视为凝聚了天地精华,是最珍贵的宝石。我后来才知道,感受这样的生命力,是理解中美地区文明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确定组织中洪联合考古队,全面发掘科潘8N-11号贵族院落,并展开多学科研究。当时,我最担心的不是如何面对陌生的环境、揭露陌生的遗址、探索陌生的文明,而是如何找到和我一样,愿意远赴万里感受另一个文明绿色生命力的年轻人。
  张光直在《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中,饱含深情地说:“有大才、有大志的年轻人,很少有学考古学的。我有时白日做梦,梦见天资好,人又天真又用功的中国青年,志愿以考古为终身事业,来问我这个老年考古学家对他(她)有何指示,这虽然只是梦境,我还是将答案准备好,以防万一。”张光直的答案有四条,其中最后一条是:“今天念中国的考古不是念念中国的材料便行了。每个考古学者都至少要对世界史前史和上古史有基本的了解,而且对中国以外至少某一个地区有真正深入的了解。比较的知识,不但是获取和掌握世界史一般原则所必须有的,而且是要真正了解中国自己所必须有的。”在科潘的日子里,我也常有这样的白日梦。因此,2015年科潘项目一开始,就公开招聘在读博士参加,默然和钟华正是中选者。默然在当年9月就开始参加发掘。令人高兴的是,我在他们身上真的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
  科潘的工作和生活,自然少不了艰苦甚至危险。但在回忆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更多的是快乐。还记得每天四点收工后,我和默然开着皮卡车把工人送到科潘小镇路口。他们各自归家,我们去语言学校学习一个小时的西班牙语。周六上午,花十美元骑马在科潘河边驰骋,深入山地丛林考察。我们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几次,有时候会遇到急雨,但还是乐此不疲。
  2016年,在与我们合作的哈佛大学教授费什和付罗文的提议下,哈佛燕京学社连续资助了两期中美地区考古培训班,默然和钟华作为第一期学员在哈佛大学进修。第二期学员中,有四位中国学员,两位目前在美国攻读中美地区考古的博士学位;另外两位都在国内继续从事中美地区古代文明研究。2024年7月,在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下,两期学员和导师齐聚北京,参加“艺术、神话与仪式:中国与中美地区早期文明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十分感慨,科潘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精美的雕刻和珍贵的翡翠神像,更在于培养对考古事业充满热情、极具生命力的年轻人。
  该书就是这些年轻人中的两位呈现给读者的成果。对于科潘遗址的重要性、科潘项目的精彩收获,书中有详尽的介绍,我不必赘言。对于这部面向公众的读物,我也不必作学术上的严苛评判和深度研讨。我只想告诉读者,该书有对中美地区古代文明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有对玛雅名城科潘的全面描述,有对当地经典文化习俗的生动介绍,有美食,有趣闻。读者自会感受到,与我们有共同祖先的美洲人群,在万里之外创生和发展独特文明的蓬勃生命力,体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各美其美。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