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2025-11-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2期 作者:王士花(近代史研究所)
分享到:

  王士花(近代史研究所)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大战略区之一,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一边抗击外敌一边应对政治对手及地方社会势力,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奋斗历程。其中的曲折和复杂、战略的调整和策略的运用,以及对政治人文自然地理环境的顺应与利用等,既有研究呈现的还远远不够。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展研究》综合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内容,既突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领导武装斗争、部队建设、财粮征收、货币金融等经济斗争与统一战线工作的独特之处,又关注必不可少的群众运动、对敌伪工作、交通联络、国民教育等的开展情形,客观呈现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发动民众、组建武装、坚持抗战、扎根与发展的实际样貌。
  根据既有研究状况和收集资料情形,该书从以往研究不充分,但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至关重要的专题切入,着重实践层面,详细考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开辟、坚持、巩固与发展根据地的具体作为、艰辛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专题探究的基础上,该书提出以下重要观点。
  其一,组建抗日武装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始。中国共产党山东地方党组织充分利用山东独特的政治与社会生态,凭借统一战线、细致扎实的群众工作、坚决的抗敌斗争、红军建军经验等,从无到有,创立了山东纵队这支土生土长的抗日队伍,并与陆续入鲁的八路军主力一同创立与发展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核心力量。
  其二,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推进的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群众路线的切实推行与减租减息工作的真正开展,均为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根据地的发展获得广泛的人力与物力支援。
  其三,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立足与发展有财粮保障。一方面,实施合理的负担政策,不断改进征粮办法,通过反抢粮斗争、经济反“封锁”及有效的储藏保管等一系列努力获取粮食;另一方面,设立北海银行、发行与推广北海币,实施对法币先拥后抑直至禁止的货币政策。这一系列举措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坚持抗战有了财、粮等物质保障。
  其四,小部队建设与乡村两面政权助力中国共产党度过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在1941年至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困境时,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调整战略方针,实行极端分散游击战,主力武装化整为零,分散为小部队,潜入地方、融入群众,采取新的组织形式和多种举措进行部队建设。小部队对敌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行动为辅,遵循秘密机动灵活多变等行动准则,积蓄力量,渡过难关。小部队与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促进了地方武装的发展,这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乃至之后的巩固扩展,意义重大。而全面抗战初期乡村两面政权的出现,是中国共产党变通抗战策略的产物,与抗战战略的调整息息相关,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掩护、救助、情报等多方助力。
  其五,强调敌后武装工作队的重要作用。敌后武装工作队成为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向敌占区开辟生存空间的突击队,抗战后期则成为坚持边沿区工作的组织方式和向战略要地渗透的尖兵。武工队以出没无常、分合自如、或明或暗、或文或武等灵活多变的战术,与潜入敌占区的小部队和地方武装配合,依靠民众支持,在坚持抗战、恢复与扩大根据地、准备抗日反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六,交通工作影响抗战至深且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交通”联络分散而低效;后期设立战时邮局,统一党政军群系统的交通组织,实行邮交发一体化,联络状况逐步改善,交通干线在抗战形势好转后有较大伸展。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凭借扎实的基层组织发展工作和统战政策,充分调动民众的力量和智慧,通过多种路径和方法,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交通组织和秘密、无形、流动的交通网络,保障了山东各战略区党政军机关及上下级间的信息互通、人员往来和物资运送等,促进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
  其七,国共同在山东敌后抗战,合作与摩擦交替,抗战后期出现力量消长变化。国民党军政力量由盛变衰,与其抗战理念、军纪不张和内部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密切相关。扎根民众的中国共产党,切实顾及乡民的生活和政治经济权益,注意改善乡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态,使党政军民一体化的执行体制相对高效运转,各项抗战政策基本得以落实,山东根据地才在坚持中走向巩固和发展。
  《山东抗日根据地创立与发展研究》对山东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作了细致深入的论述,各个专题研究都有相应的学术贡献,尤其在小部队建设、乡村两面政权、交通网络等方面的探讨均具有独创性,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研究因此在广度与深度两方面有了较大推进。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