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的《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英文版本正式出版。该书的推出,旨在系统反映国内外学界二战史研究最新成果,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历史文脉,是我国学界履行时代责任的重要体现。全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二战史研究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通过突出全球反法西斯协作,进一步彰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性贡献。
肩负使命:
发挥学术引领价值
“本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出版,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适时启动本书编写工作,并将其列为院重大交办项目,给予全方位支持与保障,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院党组高度重视编写工作,强调要将其作为重大理论任务和学术使命来完成,在关键节点作出系列战略性、前瞻性指示,对书稿的政治站位、学术规范、可读性等提出具体要求,为编写工作指明了方向。
研究二战史,旨在以史为鉴,从战争的深刻教训与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编写团队对战争起源、战场对抗、全球抵抗运动、战后国际秩序构建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反思,充分揭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与历史必然。
为凸显学术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杜娟表示,团队注重“从学术角度讲好‘二战史研究’的中国故事,在确保历史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基础上,以创新框架为支撑,兼顾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在理论框架上,团队突破传统“起源、爆发、转折、结束”的书写模式,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观照,将二战划分为六大阶段:人类命运遭遇挑战(二战的起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二战爆发与东方主战场的形成),法西斯妄图建立“新秩序”(二战进入全面战争阶段),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二战攻守易势),正义战胜邪恶(反法西斯同盟走向胜利),人类命运迎来转折(二战的结束与影响)。
这一架构全面考察了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到国际秩序重塑的完整进程,并始终突出中国战场“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独特历程及其贯穿始终的战略价值,既体现了二战的全球性,又凸显了中国贡献。
在叙事逻辑上,编写团队突破“西方中心论”束缚,着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二战史新叙事。杜娟介绍,本书首次专设“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章节,明确其作为中国抗战起点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点的双重意义,有力纠正了西方传统叙事中的“1939年起点论”,凸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艳茹表示,编写初衷是希望本书受众不限于学术界,也能面向大众传播,让公众全面了解二战历史,从世界史维度认识中国抗战的伟大意义。因此,团队在编纂中尤为注重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既坚持高度的政治站位,恪守学术规范,又通过翔实史料、清晰逻辑、流畅文笔增强可读性,便于传播。
“本书更希望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二战观点,传递正确的二战史观,呼吁全球重视二战经验教训,以史为鉴,珍爱和平,维护战胜法西斯侵略形成的战后国际秩序。”张艳茹说。目前,该书英文版已问世,团队成员表示,未来计划推出更多语种版本,推动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
学术创新:彰显中国立场
“新编”之“新”,核心在于凸显中国视角下的学术创新。团队广泛吸收利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深度挖掘多语种史料及国际组织档案,突破了传统二战叙事中的西方中心论视角。
以中国视角讲述二战史,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观照全人类前途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海提出,二战是一场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本书最重要的创新点在于从全球视角审视这场战争的历史演变,更加强调其“世界性”。为此,书中采用“十四年抗战说”,进一步突出中国人民在抵抗法西斯侵略中的引领作用。
在叙事逻辑上,团队突破传统框架,强调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是尊重历史事实、捍卫胜利成果的根本体现。金海介绍,在论述法西斯侵略给世界人民造成的灾难时,团队避免仅聚焦于野蛮屠杀,而是从法西斯侵略思想内涵、占领区统治方式、对生命的摧残与人权的践踏、对财富的疯狂掠夺等多维度,对法西斯主义的灾难性影响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由此出发,能有力驳斥西方史学界某些为法西斯政权翻案的历史虚无主义叙事,更加强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扎实的实证研究是历史著述的根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姚惠娜介绍,团队力量齐备,综合利用了英、法、俄、德、日、意、西班牙等多语种档案材料,尤其对以往利用较少的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历史文献与史料进行了考察和梳理。
传统二战叙事视角往往单一,多聚焦大国军事角力。为突破西方中心论影响,本书大幅增加了对世界各国人民抵抗运动与相互支援的叙述篇幅,强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各国人民共同进行的正义事业,其历史由全球为自由而战的人民共同书写,每个民族的贡献都应被铭记,每个民族的声音都应被倾听。
在学术框架上,编写团队将全球视角与编年史体例相结合,在每一部分均以全球视野展开,强调世界各地区、各战场事件间的相互联系与互动,从而揭示二战在人类全球治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因此,这既是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是一部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球史。”金海总结道。
聚焦中国:
贡献与牺牲的立体呈现
本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从全球视角全方位展现二战全貌,凸显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展现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光辉形象。“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发出历史正声。”张艳茹表示。为深刻论述中国战场的伟大贡献与牺牲,揭示被西方叙事掩盖的二战真相,编写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
姚惠娜说:“突出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全书的亮点所在。”直观的数据对比最具说服力。书中清晰呈现了中国在抗战期间承受的巨大民族牺牲和经济损失,以及中国人民和军队为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在理论论述之外辅以大量具体数据,从多维度展现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重点叙述方面,团队从多维度展开:系统梳理中国战场的关键作用,深入分析中国战场如何牵制消耗日军主力,支援盟国全球战略;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理论与实践,展现其作为全民族团结抗战政治领导核心的卓越贡献和敌后战场的战略价值;突出国际合作与中国贡献,阐述中国在构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及协同作战中的角色;强调中国在战时及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中的作用,还原中国参与设计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体系的历史进程。
杜娟介绍,通过这些努力,本书以更丰富立体的视角展现了中国战场的伟大贡献及其对构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作用。
高效协同:
有组织科研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的重大项目,本书编写工作自2024年11月21日院党组下达任务至2025年3月1日形成初稿,时间紧、任务重,完成一部兼具创新性与扎实性的学术著作难度极大。刘作奎表示,项目虽时限紧迫、责任重大,但得益于院内“有组织科研”的有力引领和统筹,为编写提供了强大支撑;所内形成的良好协调机制,也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员与制度保障。
为全面反映国内二战史研究最新成果,项目组坚持充分调研,组建优质团队,夯实内容基础。项目启动伊始(2024年底),即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军事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二战史研究重镇的权威专家、学科带头人深入交流,组建专家顾问团队,围绕项目重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等展开充分讨论,形成基本框架。
项目组采用“推荐与选拔结合”“揭榜挂帅”方式确定各编负责人并组建撰稿团队。在此基础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明确指导思想、结构框架、章节目录,发挥统筹核心作用,汇聚国内学界集体智慧投入撰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超华告诉记者,在编写过程中,来自国内十余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数十位学者各司其职,充分体现了跨机构、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作战”特色,是“有组织科研”的生动实践。
在院内,依托院重大交办项目工作机制,院科研局、国际合作局等单位给予了全力支持;中国历史研究院作为项目主要支持单位,在具体实施中提供了大力协助。世界历史研究所接到任务后,迅速统筹所内外力量,成立由所长牵头、六人组成的重大项目协调小组,负责人员协调、专家对接、统稿校稿等工作。
“为完成项目,我们全面统筹所内力量,吸收所有愿为所事业发展和项目贡献力量的人员,根据能力与意向合理安排工作。同时,充分统筹所外力量,国内二战史学界的前辈学者、青年骨干都在项目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了有组织科研,有效统筹了全国史学界力量。”刘作奎总结道。
有组织科研需要凝聚向心力强的团队。项目组建立了工作推进会制度和简报制度,先后召开工作推进会、专家论证会、项目统稿会、专家统稿会等十余次会议;针对具体问题组建工作专班,最大程度动员全所力量参与,有效保障了项目质量。
为确保书稿严谨准确,项目组先后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审读书稿,严格把关,并依据审读意见及出版社建议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
作为有组织科研的生动实践,除《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英文版出版外,项目组还产出了专报、要报、理论文章等十余项成果,并接受媒体采访十余次。刘作奎表示,通过本书编写,有效提升了全所人员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国意识,培养了一支具备有组织科研能力的队伍。下一步,世界历史研究所将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持续拓展研究领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部署与社会发展核心议题,推出一系列深度研究项目,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