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展望2025:稳中求进 大有可为
2025-03-07 来源:社科院专刊第747期 作者: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高莹)2月25日,《中国宏观金融分析》2024年第四季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作开场致辞,副所长张明主持会议。

  本季度报告主题是“展望2025:稳中求进  大有可为”。中国宏观金融分析团队成员张策、曹婧、张鹏分别就全球宏观金融、中国宏观金融和专题报告内容进行了发布。
  国际方面,报告认为,2024年,全球政策不确定性、供应链重构及地缘政治风险贯穿全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化显著。美国经济以2.9%的增速超预期增长。与此同时,德国等欧洲经济体陷入衰退,多数国家维持低增长。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回落,推动全球通胀逐步回归正常区间,主要发达经济体CPI降至2%—3%。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分化明显,欧元区和加拿大率先降息,美联储和英国央行降息步伐审慎,而日本结束零利率政策开始加息。尽管股票市场表现强劲,美股屡创新高,但债券市场因无法达成对增长和通胀的一致预期而陷入混沌状态,美债收益率逆势攀升。
  国内方面,报告指出,2024年9月下旬以来,中央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四季度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全年GDP同比增长5.0%,顺利完成预期目标。经济运行呈现结构性复苏特征,表现为供给恢复快于需求,物价延续低位运行;以旧换新政策提振耐用品消费,发展型消费增长放缓;制造业投资保持韧性,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同时,消费需求不足仍是经济内循环不畅的主要堵点。作为居民财富蓄水池,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2025年初出现回暖迹象。
  专题报告聚焦特朗普相关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报告提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以快节奏和强手段开启了新一轮“改革”和“开放”进程。改革方面,主要依赖于改革政府、弱化行政权威和放松监管等举措,重塑美国政府的行政架构与经济治理模式;开放方面,采取“以退为进”策略,通过高关税、收紧移民政策以及扩张性孤立主义等手段,持续施加在关键领域的影响力。特朗普2.0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负向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减少资本流入,并给人民币汇率带来短期贬值压力。
  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宏观金融形势将呈现三个主要特征。首先,“特朗普冲击”加剧政策不确定性。其次,全球公共债务突破100万亿美元,利息负担将达到二战以来最高水平,财政可持续性压力与政策分歧加剧市场避险情绪。最后,各国政策分化进一步凸显,货币政策节奏差异扩大。关税和外汇市场分别作为不确定性放大器、政策外溢性主要渠道,将成为掣肘政策平衡的关键因素。
  立足2025年全球宏观金融形势,报告就中国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报告认为,2025年,中国经济应坚持稳中求进,将提振居民消费作为工作重点,改善收入预期和增加存量财富“双管齐下”。中央财政应抓住低利率窗口期积极扩张,将较多的政府部门存量财富向居民部门适度转移,推动宏观经济再平衡。一是深化收入分配、财富积累、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在全球改革竞争中占领先机。二是财政货币政策总量积极加力,结构调整优化。三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缓解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后顾之忧。四是锚定资产价格目标,及早储备并推出增量政策,修复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出席发布会,从不同角度对报告内容进行点评,并围绕国内外宏观金融形势发表看法。
  他们认为,《中国宏观金融分析》系列报告将金融视角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构建了宏观金融分析的新范式。资产负债表方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传统。在当前宏观金融形势下,该方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后续报告中应进一步强调这一研究方向。从国内形势看,2025年一季度支撑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有利因素较多,宏观经济运行将平稳开局。从国际形势看,特朗普关税战超出了贸易范围,其“对等关税”等措施试图改变美国二战后承担的全球货币角色。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孤立主义外交正在改变全球货币格局,这是未来国际金融的最大风险,希望后续报告对此进行更多分析。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举办。该研究所相关科研人员、中国宏观金融分析团队成员及媒体代表参会交流。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