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2024年11月7日,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指出:“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殷殷嘱托,言近旨远;切切期望,催人奋进。一年来,在贺信精神指引与鼓舞下,中国古典学界奋楫扬帆,以典籍为舟、以思想为桨,在浩瀚的古典文明海洋中研精覃思,深耕不辍,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人才培养诸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交出了一份成果丰硕的年度答卷,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古典学研究迈入“有组织推进”新阶段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将古典学研究提升到文明传承发展与交流互鉴的高度,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贺信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和希腊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这深刻揭示了古典文明作为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永恒价值及应对现代挑战、指引文明前行方向的智慧力量。
使命在肩,行动在前。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闭幕仅20天,中国古典文明研究的种子便远播爱琴海畔——希腊第一所由亚洲国家设立的古典文明研究机构“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这一标志性事件,成为中国古典学界落实贺信精神、深化古典文明研究的生动实践。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全院之力办好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携手各国学者,共同回溯人类思想之源、发掘人类文明传统,致力于推动古典文明在当今世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贺信精神指引下,我们需要加强对希腊罗马古典学的研究及世界其他文明研究,倡导‘世界古典学’的概念,拓宽世界文明的比较视野,建立中国学者的话语权,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道出了学术界同仁的共同心声。
贺信精神迅速转化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内古典学研究力量加速整合,从“自发运动”转向“有组织推进”的趋势日益明显。
机构建设取得突破。四川大学率先成立国内首个古典学系,明确提出培养“兼通中西之学”的文明担纲者目标。中山大学古典学研究中心获批成为广东省社科研究基地,夯实区域研究的基石。北京大学持续深化“古典语文学”项目,有效打破文、史、哲、考古、外语等院系壁垒,实现优质导师与课程资源的共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也焕发新活力。
科研支持力度空前。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数据及学科分类中,首次将“古典学”列为一级学科名称,明确将“古典学研究、古典文明起源”等列为重点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绝学”、冷门学科资助计划将“古典学”列为十个受资助项目之一,为系统性、前沿性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
学术成果竞相涌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秘书长贺方婴介绍,为落实贺信精神,我们确立了“立足中国,熔铸古今”的学术布局,研究人员热情高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古今丛编”与“古典学研究”两个重要书系已出版14部著(译)作,研究呈现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印度古典文明原论》,体现了中国学者对人类一切古典文明的重视与关切。
交流平台更加丰富。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打造包含《文明互鉴》《文明互鉴发展报告》《希腊研究》三大辑刊及系列大型丛书的“文明互鉴文库”标志性成果。该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原副校长崔延强表示,当前学术界围绕古典学与当代世界、文明互鉴视域下的古典学重建、中国古典学“三大体系”建设等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研究范式彰显特色。从红山文化、良渚遗址到天下一统国家的建立,从殷墟与周原甲骨文到经久传世的文献,中国学者正走出“疑古时代”,彰显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古典学研究路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何晋表示,古典文明研究是对人类早期历史、政治、思想、技术的“曰若稽古”与“上下求索”,是古典文明在当今不可或缺的回响,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在古典学研究成果展上,展厅入口裸眼3D大屏幕循环播放中国和希腊元素。本报记者 吕家佐/摄
文明交流对话持续深化拓展
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注重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一年来,中国古典学界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层次不断提升。
积极拓展学术“朋友圈”。成立一年来,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足迹遍及希腊7个地区、50多处遗址,涵盖史前时代至希腊化时代的各时期文明遗迹,并与希腊雅典大学等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同雅典科学院、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等权威机构及各国驻希腊古典文明研究院保持紧密联系。
古典学的火种也在青年学者中燃起。今年8月,北京大学18位古典班本科生赴敦煌研究院访学考察。他们不仅目睹了古代中国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更真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与印度、波斯、阿拉伯、古罗马等异域文明的交汇互鉴。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介绍,一年来,北大成立了新疆“一带一路”研究院,古典语文学项目也在重新凝练思路,新编印的《北大古典学》第十辑,清晰展现了年轻学子对“古典学”的深刻理解。
国际学者来访日益频繁,合作意愿显著增强。过去一年,希腊克里特大学副校长、古希腊文学教授梅丽娜·塔米奥拉齐先后走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高校,围绕古希腊文学教学、翻译与文化传播深入交流,探讨未来合作。“在中国,有如此多高水平的学生选择学习希腊语和古典学,他们的热情与学术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塔米奥拉齐深受震撼,她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希望通过理解古代文明来认识现代世界,并将这种跨文化视野带入外交、教育和国际交流等领域。
从国际史诗学大会到中希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从“古典文明中的人权智慧”国际研讨会到“浴火涅槃:文明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场场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国际化,为推动世界古典学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真正的文明力量在于交流与理解,而非优越与排他。”希腊塞萨洛尼基亚里士多德大学古希腊文学教授克里斯托斯·察加利斯表示,加强古典文明研究,必须通过比较视野,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创造,在相互尊重与对话中,重新发现人类文明的共通智慧。
古典学边界拓展与时代价值彰显
一年来,在贺信精神指引下,中国古典学界对学科本身进行了深入反思与积极探索,在重新定义古典学内涵边界、彰显其时代价值方面形成了新的共识,展现出新的趋势。
学科内涵与外延显著拓宽。“当前,我国的古典学研究在内涵和外延方面有了新突破,将古典学从过去的古希腊罗马之学转向文明史上一切拥有传世经典、对人类思考范式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文明。”贺方婴说。崔延强也表示,重新定义古典学,实现古典学的现代转型,凸显古典学的当代价值,深化经典文本互译和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古典学发展的聚焦点。
李四龙认为,中华文明自身拥有宝贵且丰富的经典传统,必须深刻把握其古代核心经典,并重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华文明经典体系。同时,从世界史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为传统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学科视野和价值方向,在全球化时代至关重要。
研究指向文明传承与人格培育。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提出:“古典文明孕育了伟大的人格典范,其生命存在为天地立心,为人类立极。”研究古典文明最重要的方式是激活代表性文本,使其成为我们时代意识的构成部分。古典学研究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文明的担纲者,即以赓续文明,开创新局面为首要担当。
这一观点得到了国际学者的呼应。雅典大学古希腊文学教授伊安尼斯·康斯坦塔科斯认为,真正的经典并非静止的遗产,而是不断与现实对话的思想源泉。古典文本的生命在于不断地再解读,不同的文明和时代以自身背景重新阐释古代经典,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学科建设路径愈发明晰。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学教研室副教授娄林看来,古典学凝聚着中华文明的自觉意识,与国家发展和文化未来紧密相关。学术界的首要任务仍是夯实基础学术积累。一方面,深入阐发中国传统经典思想,推动其普及与研究;另一方面,推进西方古典学研究,产出高质量翻译与研究成果。同时,要特别注重展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新发展新成果。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副教授李长春谈到,将传统的“西方古典学”拓展为“世界古典学”,发掘各大文明的古典智慧,有利于应对人类社会各种挑战,破解现代世界根本难题。
作为今日的中国学者和中国文明的传承者,在思考古典学的本质特征时,尤需注意区分“古典”与“古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顾枝鹰表示,中国式的古典学研究应当追求崇高的价值和品格,指向超越性的目的;它的底线应该是反对面对价值、伦理、秩序和传统等问题时的虚无主义。
目前,古典学领域有一个正在兴起的重要研究方向,那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不再局限于文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学科,而是关注更广泛的文化现象和发展趋势,特别是那些与当今世界紧密相关的问题。察加利斯指出,通过把现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放到古代文明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和分析,可能会得到更有趣、更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国际化。图为“开启东西文明互鉴之门”研讨会现场。本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摄
擘画古典学广阔未来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和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召开,是深化古典学研究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学者们认为古典学研究仍有巨大拓展空间,前景可期。
探寻文明根脉,提供整体视野。陈赟提出,我们迄今仍生活在古典文明的延长线上,研究古典文明的意义在于提供文明的整体性视野,探究古典文明是作为文化生命的人类的寻根回乡之旅。
夯实学科基础,凝聚核心共识。娄林认为,古典学研究并非单纯的“古代学”研究。若能对在文明建立和发展中起奠基作用的经典作品达成基本共识,将有力推动学科发展,这应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筑牢语言根基,加强人才培养。雅典法国学院院长、历史学家韦罗尼克·尚科夫斯基认为,古典学的未来在一定层面上取决于语言基础教育的巩固。掌握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代语言是理解文明的根本。她建议,在中学阶段提前引入古代语言教学,为高等教育阶段的深化研究打好基础。
教育实践已悄然布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次开设的“古典学述论”全校通识课深受师生好评。四川大学古典学系正以对中西元典即先秦—秦汉与古希腊—罗马经典的思想阐释为核心,以古典语文学、古典文明史为辅翼,围绕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和科研计划等积极推进学科建设,首批古典学教材与研究丛书将于2025年、2026年陆续出版。“我们以古今中西的通学理念为指导,坚持古典学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四川大学古典学系副主任刘娟谈道。李长春展望:“未来中国古典学事业,将有这样一批接受过专业古典学训练,既有家国情怀,又有世界眼光的古典文明研究者,即兼具古典语文学素养、世界文明史视野、经典阐释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回首过去一年,广大研究者持续牢固树立“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古典学术观,秉持开放多元的学科发展原则,在贯通、会通和融通中,不断创新古典学知识体系。展望未来,中国古典学界必将继续秉持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擎起古典文明的熊熊火炬,让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在交相辉映中更加璀璨地照亮历史,更有力地照见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陈雅静 中国社会科学报驻雅典特派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