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2025-11-14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812期 作者:任冠虹
分享到: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本报讯  (记者任冠虹)11月11日,第四期中国式现代化前沿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学术圆桌对谈在京举办。此次会议以“全球治理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探讨全球治理倡议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等关键议题。

  自全球治理倡议提出以来,其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东方智慧,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落实全球治理倡议是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相关研讨也成为学术界聚焦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表示,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已部署系列专题会议,此次聚焦全球治理倡议,是多方专家共同确定的重要议题。“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四大全球倡议,其中全球治理倡议作为最新提出的倡议,精准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机遇与挑战并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寻找破解难题的有效路径。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吴志成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立足历史逻辑与时代潮流,先后提出四大全球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个维度,为破解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的四大支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表示,多极化的世界需要多边主义来驾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四大全球倡议反映了中国希望各国通过多边主义解决人类面临的“四大赤字”。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愈发明显,多数国家希望通过秩序变革回应全球性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傅小强认为,2026年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将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起步期。他建议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调解院等现有机制,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成果向国际推广。
  当前,旧有国际秩序的弊端日益凸显,体系转型期的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各国对更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格局诉求强烈。在这一关键节点,探索发展新路径成为当务之急。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少将唐永胜表示,当前世界正处于新旧秩序、新旧体系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的四大全球倡议契合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内在逻辑,顺应各国人民加强全球治理的共同呼声。“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超越传统权力政治束缚,为纷乱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倪峰认为,当前西方的霸权思维对国际治理体系产生巨大影响,全球治理面临一种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世界更需要中国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确定性、稳定性,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公共产品。
  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地区安全格局复杂演变的当下,如何维护区域安全、勾勒未来全球秩序愿景,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丰聚焦地区安全治理,表示中国应着力成为区域安全稳定的建设者,在地区安全治理中充分发挥“稳定器”作用,为区域和平与发展筑牢安全屏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野从“中国为未来全球秩序提供何种愿景”的议题出发,认为全球治理倡议蕴含可助力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的中国特色元素,而中国治理的礼治模式正是关键切入点。他表示,主权平等和以人为本可构成新时代礼治秩序的“礼义”核心。在全球治理语境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礼义体现为两大层次:一方面是国家间主权平等,无论大国小国均能平等参与全球治理;另一方面,全球治理的根本参与者与最终受益者应是各国人民。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全球治理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实践路径,更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以四大全球倡议为支撑,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抓手,深化多边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外比较研究部、科研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编辑部承办。

责任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