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推动建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
2022-12-16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2年12月16日总第626期 作者:记者 高莹
分享到:

  本报讯 (记者 高莹)近日,全国哲学博士后论坛(2022)在线举行。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薛万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院博士后管委会秘书长李晓琳,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国内哲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博士后、青年学者参加论坛,并围绕主题“新时代中国精神与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构建”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科学产物,“两个结合”是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机理。中国具体实践、具体实际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具体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在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结合作为实践中的创造,不仅要解决时代问题,而且要把对时代问题的认识置于更深刻的历史基础之上,看到具体实践的观念、价值的基础,看到具体实际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而日用不觉的特性,也就是看到具体实际背后的中华文明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然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华文明相结合,这是实践成功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途径。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景剑峰比较了中西哲学中“无”的观念。他谈道,无(nothing)是与存在(being)相伴相生的重要哲学概念范畴,在中国哲学以及西方哲学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有其思想演进过程,并或隐或显地表征在各自的文化观念体系中。分析中西哲学中无之概念及其观点,会发现二者虽都称名为无,却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蕴和内在逻辑。这不仅表现在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差异,也深刻彰显于实践论层面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也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变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表示,哲学知识体系可看作哲学的一种观念系统,所谓自主就意味着不依靠其他系统而形成自身特有的一些概念、理论、体系。建构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积累意义的成果;要尊重传统,从已有的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要有世界哲学的视野,将研究视域扩展到整个人类文明演化过程;要注重“流”与“源”的统一,既要回溯思想的流变,也要关注社会的变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在实践过程中给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以广阔的空间和不竭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上高度相通,在术语表达和语言风格上也较为接近。之所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过程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认为,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从思想发展史来看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二是其继承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从构成要素来看,有文本文献、历史过程或思想、哲学理论体系、科学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五个方面的知识。在建构原则和路径上,则要坚持科学性、创新性、整体性、规律性,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文明的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赵汀阳谈道,中国哲学不需要特殊身份,而是要回应人类面临的普遍和共同的问题,引进逻辑方法,同时发挥中文意象的链接力,形成强强联合,把“文化”做成“文明”。

  北京大学教授王中江、复旦大学教授孙向晨、山东大学教授何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也在大会上作了主旨报告。大会设置了6个平行分论坛,共计36位博士后、青年学者在分论坛作报告和学术讨论。大会总结暨闭幕式由景剑峰主持,分论坛代表进行了总结发言,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张吉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单继刚作了总结发言。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承办,哲学研究杂志社协办。此次论坛为纪念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实施3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