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封山禁牧后保证群众“钱袋子”可行性探索——基于陕西省北部地区现状的调研分析
2023-01-20 来源:《社科院专刊》2023年1月20日总第630期 作者:刘海飞 李爱月 刘媛
分享到:

  陕西省北部地区是全国最早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试点之一。20多年的实践证明,封山禁牧是生态修复最经济、见效最快的手段,应长期坚持不动摇,但同时也需要不断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封山禁牧的经济生态效益

  封山禁牧退耕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效益。以陕西北部地区为例:截至2020年底,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48.07%,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1.3%;榆林市森林面积达到200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9%上升到34.8%,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60%以上。卫星信息显示,过去40年来,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公里。入黄泥沙量则从2000年之前的8.3亿吨降至2.68亿吨,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

  延安市全市农村经济在产业和就业的带动下,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82元,排名全省第一。从榆林市实施封山禁牧政策近20年来看,这并未给草食畜牧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反而促使全市畜牧业在被动中实现转型发展,由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向现代化科学舍饲、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封山禁牧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封山禁牧的实施在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体现在如下几对相关联的矛盾中。

  草畜矛盾。在陕北地区羊产业发展中,草畜矛盾较为突出。以榆林市为例,该市现有饲草资源丰富,但由于天然草场严重退化,人工种草和灌木资源受地势和刈割运输费用的影响,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不足50%,且饲料饲草生产企业大多产能低,现有的近千万只羊子饲草问题难以就地解决。

  养殖成本升高与利润下降之间的矛盾。封山禁牧政策执行后,农村养殖业由半舍饲半放牧模式直接转变为全舍饲养模式,畜牧业生产成本一次性投资增大,畜牧业纯收入短期内有所下降。实行舍饲养殖模式,因人工收割成本较高等,造成养殖业饲料短缺,使得农民对发展养殖失去信心。与此同时,部分散养户未受专业养殖技术培训,盲目追求数量取胜,吝于科技投入、品种改良,这也造成单只产出率低、总利润下降。

  生产条件落后与政策严要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由于陕北地区春秋冬三季干旱少雨等原因,长期以来动植物物种、数量少,生态系统丰富度低;河流湖泊少,地表水资源短缺,灌溉条件不足,农业水利发展落后。与此同时,沟壑纵横的地貌客观上使机械化程度低,加之产业投资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失,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出台了更加严格的封山禁牧政策。“靠天吃饭”不得,“靠山吃山”不允,群众生产增收亟待闯出一条新路子。

  “要票子”和“要被子”的矛盾。放牧原本是陕北农村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对农民在粮食和经济上有补贴政策,保障了农民基本生活,但经济收入大为减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农民对于补贴资金依赖减少,又由于退耕还林补助时间陆续到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因此,部分农民对封山禁牧政策出现了抵触情绪。偷牧、夜牧现象时有发生,“群众要票子,国家要被子”的矛盾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封山禁牧管理工作难度。

  解决群众“钱袋子”问题的方法手段

  上述几对矛盾,说到底是群众的“钱袋子”问题。目前来说,需要坚持“封山禁牧,舍饲养畜”总思路不动摇,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增收,推动收入结构转型,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在舍饲养畜方面加强探索。一是大力推进饲草基地建设。依托国家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不断扩大优质苜蓿种植面积。抓住国家粮改饲试点机遇,大力推广全株玉米青贮。支持利用荒山、撂荒地、林下等资源,开展人工种草。积极探索和开发林、粮、草兼作的生产模式,增加饲草产量。在一些矿区,加快探索实施采矿塌陷区治理种草。二是加大对饲料饲草加工企业政策扶持。推广羊子饲草饲料加工、饲喂机械设备,牧草打捆、制块、制粒等技术。加大对饲料饲草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饲草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提升企业机械装备水平,扶持特色饲料加工。按照农机具补贴政策,探索实施饲草收割加工机具补贴制度。三是加快圈舍改建和品种改良。加快标准化圈舍改建,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的足额到位,充分考虑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大力推行简易适用圈舍,真正做到封禁后牲畜有圈养、不上山。同时加快品种改良,采用“以管促改”的思路,采取引进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等形式加快对当地劣种牲畜的淘汰。四是加大对养殖大户的培养扶持。建议市级建立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专项扶持基金,以中小型家庭牧场为主要扶持对象,对群众积极性高、饲草资源相对丰富、规模发展养羊的行政村、户、养殖合作社从棚圈、种草、农机具等给予帮扶鼓励。初期在养畜户选场建设时由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树立标杆带动附近农户参与,形成规模养殖小镇。对于具有天然养殖优势的乡镇,可强化招商引资,与已有一定经验规模企业形成合作,扶持建设大型养殖基地。

  在林草管理使用方面加强探索。第一,充盈护林员队伍。在封山禁牧政策落实过程中,结合贫困人口程度、生态功能划分情况,将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文化知识的贫困人口聘用为护林员,培训考核后分配至家乡周边区域。该类型护林员具有人员熟络和熟悉地形的优势,在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巩固封山禁牧政策、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当地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第二,发展林业经济和林下经济。陕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等种植。同时应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发展蜂、鸡、牛、森林猪、中草药、苗木花卉等种养殖业。第三,建立合理轮牧制度。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林地面积趋于稳定,为合理轮牧提供了可能。合理轮牧是保证出栏畜禽质量的需要,也是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需要。合理轮牧需要严格的制度和强化管理。首先,要制定可行的轮牧制度,科学划分放牧区块,科学地设定可轮牧时间段,对林地承限度进行专业评估,限制羊子数量。其次,要加强林业设计规划,推动林地和宜林荒地流转,鼓励植树造林、种草,形成“谁投入谁管理谁享受”机制。最后,牧民进行放牧活动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申请、审批、报备,相关部门加强后续日常监督管理,发挥护林员作用,保证林草地面积红线。

  在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加强探索。一是促进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条。首先,促进林果业、棚栽业、养殖业三大产业相结合。通过林果业、棚栽业、养殖业三大产业发展推动放牧户产业转型,不仅提高了群众收入,也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必须努力克服气候、土壤等生产要素的弊端,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再次,推动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农业增产增收的必然,特别是赋予其文化属性,可提高其价格。最后,延长产业链条。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打造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贩运、销售、餐饮等产业链各环节就业。二是促进农业与旅游业多产业融合。陕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延安地区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发展红色旅游培训、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优势。条件成熟乡镇可一方面进行湖羊养殖、特色蔬菜大棚、水稻种植等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利用特色农业吸引游客,使农耕体验、科普研学的农业综合项目促进当地农业、旅游业、红色培训业发展。目前,将农业、体育、康养与旅游业进行多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可通过拓展农业的旅游功能,促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三是坚持“三结合”生态移民思路。封山禁牧后,对于部分经济来源被切断且因客观条件无法发展其他产业的人员,可实施移民搬迁至相对平坦区域城镇附近,通过当地二、三产业吸纳就业或鼓励外出务工,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探索创新移民搬迁模式,可依据把移民搬迁与城镇体系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相结合、与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思路,让搬迁居民“适得其所”。

  (刘海飞 李爱月 刘媛)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