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当前位置:首页头条新闻
探寻中国之治的理论根基与世界意义
2025-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白乐 任冠虹
分享到:
  11月的北京,思想激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国际论坛(2025)于12日在此启幕。论坛以“百年变局与习近平治国理政”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位学者以思想为桥梁,共同探寻中国之治的理论根基与世界意义。
  今天,“中国奇迹”不仅成为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亮眼成就,更成为人类进步史上的划时代篇章。当中国以更加自信、稳健的步伐走向复兴之路,它也在向世界昭示: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从来不止一种样式,而思想的力量,正在成为联结中国与世界的深层纽带。 
  与会学者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也为世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今天,越来越多学者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展现出浓厚兴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世界将看到一个更加笃定自信、昂首阔步踏上伟大复兴征程的中国,也将看到一个坚持胸怀天下,携手各国共同实现现代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 
  远见卓识引领中国道路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论坛现场,多位海外学者围绕这一科学理论中蕴含的思想意蕴与真理伟力展开热烈探讨。 
  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萨义德·哈桑·贾维德曾研读过多部关于习近平主席思想体系、哲学理念、领导艺术、人生阅历的著作。他在论坛现场表示,这些著作启迪并指引着海内外致力于中国学研究的学者们。“此次论坛聚焦习近平主席的远见卓识、外交方略与战略思想,以及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安全稳定、促进和平发展、实现可持续繁荣所提出的多维倡议,正可谓恰逢其时。”贾维德认为,中国有能力塑造自身的未来,也将重塑世界的未来。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卓越的领导力与深厚的软实力积淀——这些也被称作“中国特色”。如今,中国已做好准备,愿与世界各国分享自身的发展经验、现代化道路、减贫方略、社会稳定实践、应对气候变化韧性举措和科技进步成果。 
  巴西里约热内卢市政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埃利亚斯·贾布尔认为,中国的“五年规划”堪称国家治理的全球典范。与如今西方国家经济社会衰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以“五年规划”为制度载体,充分证明了其发展成就不仅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现象,更在21世纪持续展现时代价值。在面临美国妄图施加的技术霸凌与国际局势愈发动荡的双重挑战下,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 
  意大利前社会团结部部长保罗·费雷罗表示,我们应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在这一大变局中,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他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为多极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美国单极主导地位丧失,西方正在衰落。我们身处于一个真正的时代转型期,这涉及社会结构和全球格局的剧烈变化。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表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带来一个最大变革,就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2012年以来,为与中国经济腾飞相适应,中国不断使其外交政策与时俱进,同时保持低调、务实,助力中国取得长足进展。中国外交政策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独特性、独创性。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外交政策会更加积极主动。“坦率而言,我并不认为西方真正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或者曾经试图去了解过中国的外交政策。”雅克如此说道。 
  费雷罗同时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两个重要理念,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非常有益。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普遍性价值。这意味着,同处一个共同体之中的人类能够相互认同,并意识到彼此命运与共。这是一种倡导相互尊重和相互认同的主张,这种立场以积极的方式超越了西方自由主义。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在对满足人类需求的必要物资生产进行约束的层面上,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共生与和平的要求。 
  来自非洲的青年学者、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非洲大湖区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班超,分享了他对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非合作的看法。他表示,从青年一代的学术关切出发,这一思想蕴含的文化智慧与价值理念值得深入思考。班超认为,习近平主席在对非外交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文视角和文化共情。他常以谚语作为沟通桥梁,例如“独行快,众行远”,寓意合作共赢、携手前行。班超表示,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表达方式,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在国际交往中重视情感认同的特点。展望未来,班超希望青年学者成为推动中非人文交流的新力量。他提到,2026年是“中非人文交流年”,这为青年学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供了良机。他期待中方学术界与非洲青年学者一道,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地调研和青年互访活动。“只有通过彼此了解,才能更好地携手前行。”班超说。 
  加纳非洲—中国政策与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表示,要深刻体会并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细节和内容。西方话语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被默认为一种主流。非洲有着长期被殖民的历史,但渴望摆脱西方理论、西方认知。非洲人应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方式来讲述故事,这需要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与中国保持接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的思想和中国理论的构建。
  中国奇迹树立光辉典范
  与会学者表示,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白俄罗斯前副总理、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汉学孔子学院白方院长、白中友好协会主席阿纳托利·托济克感慨道,中国最卓越的成就之一,就是消除了绝对贫困。这项工作异常艰巨,其难度更是超乎想象。他将脱贫攻坚战比作一场全民战役、一场对“顽固堡垒”的总攻,并称赞道,中国人民攻克了这一堡垒——这在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尚属首次。这一伟大壮举为全人类树立了光辉典范,为人类消除贫困作出了不朽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陈志刚表示,中国之治的动力在于改革创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资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在制度创新上,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创造在于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使中国经济发展既有活力又有秩序。中国之治的本质在于人民自治,人民立场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政治立场。改革开放每一个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的实践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我这一生中有20多年的职业生涯献给了中国议题研究与中白合作。”托济克饱含深情地表达了他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看法。“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迎来自身发展史上一个深刻的质变阶段。短时间内,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成功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这在全球历史上独一无二。而这一切,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托济克谈道,这源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及深植于本国数千年历史底蕴、同时批判性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务实精神。 
  贾布尔引用数据举例称,根据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最具创新力经济体之列。凭借规模巨大的研发人员和科技人才储备,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已将创新战略置于优先地位,正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型。 
  费雷罗从生产力的角度切入具体阐释道,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收入再分配政策——这是近几十年来作出的正确选择。这使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如何将生产力总体发展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相结合,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前沿领域。
  中国方案带来最大希望
  中国始终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将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传播至世界,以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中国思想启迪世界。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以点滴行动为破解全球困境提出中国方案。 
  然而,如今一些西方大国仍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这造成了许多错误、偏颇的认知。谈及此,雅克提出,西方所认可或者了解的唯一的概念框架,就是西方固有的一套词汇,即权力平衡、零和思维,以及西式民主等,西方世界在过去两百年都主导着国际关系。因此,这一点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但问题是,如今的世界是一个多极化,而非单极化的世界;是一个多文化,而非单一文化的世界。
  “我们正身处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柬埔寨王家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金平感叹道,这一时代特征正如习近平主席阐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战后建立的、曾一度帮助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的全球秩序,如今在保护主义抬头、不平等加剧以及复杂的地缘政治分裂重压下,面临着严峻挑战。 
  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欧洲左翼党副主席、西班牙“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认为,当前,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艰难时刻。今日之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以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基石,因为这始终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路线图。 
  《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在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细项中,仅35%进展顺利,近一半进展缓慢,18%出现倒退。森特利亚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现实形势令人担忧,在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超过85%的具体目标已偏离正轨或陷入停滞。其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一些可能是客观因素,如疫情;但另一些则源于全球北方国家对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政治意愿不足,将本应用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浪费在应对地缘政治冲突中。在此背景下,中国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恰逢其时,该倡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框架,推动重振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承诺。这一倡议旨在强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效力,赋予其新的原则、机制和动力。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平衡、尊重与合作。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目睹了世界经济权力格局的深刻重塑。单一中心主导发展规则的时代已然终结,多极化的决策中心、生产中心、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正蓬勃涌现。”阿根廷经济部前国务秘书拉米罗·奥尔多基感叹道,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区理应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占据话语权。这种新格局应催人奋进——因为多极化世界本质上是更民主、更均衡、更能彰显人类多样性的世界。在他看来,正在孕育发展的多极化世界并非空想,而是大势所趋、时代必然。其平衡与稳定取决于各国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国家间关系的能力。让我们的经济不仅互联,更要互通互信;让商品往来与经验交流同知识互鉴交织共鸣。 
  “当今世界正经历全球权力东移的历史性转变。由中国引领的亚洲世纪,其到来之快将超乎预期。而习近平主席的远见卓识,正引领中国和平崛起,同时推动世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为全人类筑牢和平正义、安全繁荣、可持续发展与大团结的根基。”贾维德总结道,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等多项全球性倡议,为世界带来“最大的希望”。

责任编辑:王晏清